你是在「教訓」孩子,還是在「發洩情緒」?

「12歲以前」的孩子,肢體力量小,父母管得住。這時的矯正過程,就像是種樹一樣。小樹苗長歪了,稍微的支撐一下,就能調整回來。要是錯過關鍵期,孩子偏差個性成型,以後要矯正就困難了。

你是在「教訓」孩子,還是在「發洩情緒」?_img_1

回到最初的議題「體罰到底需不需要存在」。

我認為,社會進步至此,在學校完全禁止體罰是正確的。但在家中,父母面對極度頑劣的孩子,體罰是必要之惡。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我覺得老子這句話,非常適合用來闡釋「體罰」。老子想表達的是,「戰爭是不吉祥的,非君子該採之手段。但天下混亂、逼不得已時,還是要用。惟記住,使用時態度要平穩冷靜」。

父母在運用體罰時,應該把老子的話視為綱領。

體罰是逼不得已而用之。如面對孩子持續出現的偏差(註:限品行相關行為),父母逼不得已才打一下。一下就夠,不應該更多。

父母體罰時的態度要冷靜,而不是歇斯底里。歇斯底里的情緒會讓孩子感覺──「爸媽不是因為我做錯了而打,只是在發洩情緒」。

我聽過蠻多「相信愛的教育」的父母,平時總跟孩子講道理,只是孩子不但講不聽,還會故意挑戰父母的極限。父母直到有一天忍不住了,就會失控地打了孩子一頓。

這種模式很不好。第一,偏差行為在大部分時候是被容忍的,這會讓孩子以為「這些行為都沒問題」。第二,父母情緒失控、抓狂亂打時,則讓孩子感覺「爸媽心情不好借題發揮,不是我做錯事了」。

第三,威嚇時間太短,沒有給孩子緩衝期去學習控制自己的衝動。

理想的做法是,當孩子出現偏差行為(如一直欺負妹妹),父母要嚴厲警告。若孩子不聽、再犯,父母得提高聲調,威脅「再一次就要打他」。要是孩子繼續如此,父母就用中等力道,打一下孩子的大腿。然後,警告他不要再犯。一般來說,父母這樣做,孩子就不敢再犯了。因為他會知道「爸媽是玩真的,不是嘴巴講講而已」。

為什麼「打一下」就夠了,不是打到讓孩子會怕呢?

「打一下」的目的,除了讓孩子會害怕外,更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傳遞一個訊息給孩子:我是你的父母,我有權威管你。

重點是成功傳遞這個訊息,不是要讓孩子感到驚恐。因此,打一下就夠了。打超過一下,就代表父母情緒已經失控。

崇尚自然的老子之所以說「逼不得已,還是要用兵」,是因為他看見人性的惡。人性雖有良善可愛的一面,但也有掠奪邪惡的一面。一個沒有武器保護的國家,必然成為別人掠奪的對象。

世界上,有哪一個國家會「主張自己崇尚和平,而完全不準備武器」的呢?這個國家只會被笑太天真。國家棄絕武器會被笑天真,那麼,父母在親子教育過程中棄絕武器,是不是也太天真了?

你是在「教訓」孩子,還是在「發洩情緒」?_img_2《善用獎懲的教養新配方》

adsnew

圖解媽媽百科

特別企劃

台灣生態藏寶圖「有怪獸」app親子界正夯!步道邊玩邊學趣味多
台灣生態藏寶圖「有怪獸」app親子界正夯!步道邊玩邊學趣味多

台灣生態藏寶圖「有怪獸」app親子界正夯!步道邊玩邊學趣味多

【選一家不一樣的幼兒園】讓孩子參加最特別的成長體驗,從吉的堡出發,做世界的主人
【選一家不一樣的幼兒園】讓孩子參加最特別的成長體驗,從吉的堡出發,做世界的主人

【選一家不一樣的幼兒園】讓孩子參加最特別的成長體驗,從吉的堡出發,做世界的主人

媽咪投票趣

當年的裱框婚紗照,現在去哪兒了?

精選專題

more >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Pag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