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生存戰 輕鬆擺脫狀況劇

開學生存戰  輕鬆擺脫狀況劇

媽媽心聲

【辦公室大調查】開學了!媽媽的心情和煩惱:學校是黑洞!

作息適應

送孩子上學,比「乖乖聽老師的話」更該對孩子說的3句話

送孩子上學,我們總是耳提面命,千交代、萬交代就怕孩子有些閃失,調皮搗蛋出了錯,上課分心老是錯。然而,左一句,「記得要聽老師的話」,右一句,「上課專心認真一點」。卻很容易讓孩子視上學為畏途,好生壓力。 送孩子上學,爸媽可以怎麼說呢?適合說什麼呢?就讓我們仔細來思考,吸引孩子願意上學的誘因會是什麼?試著和孩子分享、討論這些關鍵因素。 1.讓孩子分享好玩、特別的事 例如「哥哥,今天學校如果有些好玩的事情,記得回來跟媽媽分享喔!」 沒錯,好玩、有趣,最是容易讓孩子有所期待。 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去注意學校哪些活動、哪些事情、上課內容好玩有趣。讓孩子把注意力轉移在尋求校園裡,對自己來說新鮮、期待、好玩、有趣的事情。 別擔心,這並不會影響孩子上課的專注力。 「姐姐,今天學校如果有些特別的事情,別忘了回家後,說來聽聽。」 爸媽也可以讓孩子知道,我們和他們一樣其實對於上學這件事情也感到非常的新鮮、興奮、期待以及充滿著好奇。 在詢問之前,爸媽自己可以分享以前在學校好玩的事物、好玩的課程內容。這時候孩子多少可以從你的分享中,獲得示範的參考。讓孩子覺得你是和他在分享,而不是一直再探詢而感受到壓力。 你也可以和孩子討論,在新的學校裡,哪些遊戲設施特別好玩?那些遊戲設施很多同學都會跑去玩?那些遊戲設施需要排隊等候?和孩子分享自己以前上學愉快的經驗,以及特殊的經驗。 提醒自己,在和孩子說的話,不見得都是命令的語句。請別恐嚇、請別威脅,別讓孩子對於上學這件事情心生畏懼。特別是,破壞了他對於上學的印象。 2.聊聊同學、大家都在玩什麼? 你也可以和孩子聊他以前幼兒園的同學或朋友,以延續先前舊有的關係,驅動孩子樂於上學的動力。 例如「哥哥,你和以前幼兒園的阿寶,現在也常一起玩嗎?」「姐姐,你們班以前的小玫,在學校會常遇到嗎?」 當然,這些一開始封閉的提問,主要在於先讓孩子對於問題能夠先做簡略的回答。接著我們可以再針對孩子的回應,繼續和孩子分享下去。 如果,你知道孩子在班上經常和特定的幾位同學玩在一起。我們也可以試著詢問有關於他們互動的一些相處內容。例如「弟弟,你和阿明、小智下課都在玩什麼啊?」 你也可以和孩子聊,在班上他認識哪些新的同學?這些同學吸引他注意的通常是什麼樣的特質? 例如「哥哥,你下課通常和班上那個小朋友玩?」你也可以從孩子的回應當中,確認孩子是否能夠或願意提到同學的名字,或以號碼代替。以進一步了解孩子在班上的人際互動關係。 你也可以進行類似的詢問,例如「弟弟,你們班上誰跑步最厲害?」「姐姐,你們班上誰常微笑?」「妹妹,你們班上誰在教室裡比較安靜?哪些小朋友比較容易調皮、搗蛋?」 當然,討論這些事情並非想要讓孩子對同學貼上刻板印象、標籤。而是過程中,試著引導孩子對於班上同學的身心特質以及行為表現有所關注。 3.分享自己過去與老師相處的經驗,再聊孩子對老師的印象 例如「哥哥,我們以前老師,有的看起來很兇,臉不太笑,但是心裡其實是對小朋友很好。有的老師很幽默,常常會說笑話,常常會和孩子分享好玩的事情。有的老師噼哩啪啦、噼哩啪啦就一直在上課,你們老師呢?」 或許,你真的很想跟孩子講道理。或許你認為必須要說,孩子才會懂,才會記得。這麼說,倒也沒有錯。但是,太多的提醒、叮嚀、說理,往往會讓孩子認為自己能力差、做不到,否則為什麼爸媽總是要這麼的強調? 我可以理解,許多爸媽自然而然,對於課業學習以及孩子在班上的常規會特別注重。當然,這些都重要。但是送孩子上學,如果常提醒這些,只會讓孩子更增加無形的壓力以及心理的負擔。 送孩子上學,讓我們腦力激盪換個方式說話。好有助於孩子能夠增加想要上學的動機與意願,以及提升孩子未來適應學校生活的能力。

看更多

作息適應

5招戰勝小孩上學遲到

父母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上學時間要到了,但是家裡的小孩卻還躺在床上不想起床,或是起床了,卻滿是怒氣。每個父母都想孩子前天晚上把上學應備的東西備好,早早睡覺,早早起床。以下是幾點不會更動孩子原本生活作息,卻有效避免孩子起床氣的方式。 1.用擁抱的方式喚醒孩子 孩子很難在上午起床,更糟的是,即便他們起床了,心情通常不好。避免如此,專家建議一天應該用與孩子「交流」的方式開始。小孩行為專家佩斯說:「對孩子而言,睡覺是很獨立的事,早上起床就像是在沙漠中看到綠洲。」 因此,用擁抱的方式喚醒他們,並用溫暖但愉悅的聲音跟他們說話。跟他們道早安,告訴他們你已經準備好了早餐,還有提醒他今天在學校會遇到的好玩的事。這可能會花上幾分鐘的時間,但是,這絕對會讓孩子起床時的心情比較好,也比較願意與你配合。 2.給孩子動機,但不要命令 記著,你的目的是要讓每個人都預備好出門,但你的孩子恐怕不是這麼想。如果媽媽對著孩子大吼要他快一點,可能讓他更不願意配合。解決的方式就是給他動機,但不命令他。你的存在,動機可以幫助他事情進行順利一些。例如,當孩子坐在餐桌前卻不想吃早餐時,問他「為何不把自己早餐燕麥片變成菲律賓巧克力粥?」還有,當他穿上自己的鞋子時,讚美他做得很好! 3.保持冷靜 你發現自己當事情開始出錯時,自己就會開始緊張嗎? 這是真的,孩子行為專家寇克說,你在早上越匆忙,你的孩子速度就會越慢。父母早上心情越不好,孩子也越不開心。因此,父母應該停下手中的工作,深吸一口氣,蹲下來,認真看著孩子,告訴他你們需要一起努力。這可以重新塑造父母與孩子間的連結,讓孩子更願意遵守父母的規定。 4.對時間掌握精準 如果你知道上學前要整理孩子的書包會讓你和孩子抓狂,那就晚上做這件事。上午出門前的作息取決於你如何掌握有限的時間。因此父母要審慎評估,並讓一切出門前的流程盡可能有效率。如果你對於早上要準備什麼早餐感到困惑,那就晚上先準備好。如果你的孩子無法在起床後馬上去淋浴,那就讓他先吃早餐。 5.播放音樂 這裡有幾個簡單的技巧父母可以嘗試: 在上午播放一些會讓心情變好的音樂,當作一天的好心情的開始。選幾首妳知道妳孩子會喜歡的歌,當作起床音樂,像是電影「Despicable Me 2」中的「Happy」,還有「Troll」中的「Can’t Stop the Feeling!」 參考資料:5 Simple Tricks for a Smooth, ‘Walang Masungit’ School Morning 延伸閱讀>> 細菌的天堂—廚房海綿 《人間劇場專欄42》聽懂客套話

看更多

作息適應

如何讓孩子「在家如在校」?幼兒園老師的20個祕訣

許多家長都有同感 : 小孩在學校都十分有紀律,回家之後為什麼卻總是叫不聽呢? 這裡有五位加起來共擁有90年經驗的幼教老師,分享了2至5歲幼兒的教導祕訣,大家一起來看看如何讓孩子「在家如在校」。 鼓勵孩子獨立能力 儘管3或4歲兒童仍然需要父母大量的幫助,但是他們通常能夠做得比我們許多人想像的還要多。可以試試以下的鼓勵方式 : 對孩子有更多的期待 大多數的人對於生活方式都會有一種期望「改善」的想法,學齡前兒童也是如此。在學校,老師會要求孩子自己處理所有的事,包括整理、打掃、上廁所等。因此,父母在家也可以提供對孩子的要求(但要在合理範圍),並且相信孩子有能力達到這些要求。 不要幫孩子做他們自己能做的事 儘管自己做起來可能會更快且更容易,但這對於孩子學習自給自足能力是毫無助益的。奧勒岡州的幼教老師Donna Jones建議家長們「喚醒孩子的自尊心」,每當Donna每次試圖讓孩子自己穿衣服、穿外套、吃飯…時,她會問孩子們 :「你要我幫你還是你要自己做?」這句問話就像魔術一樣,孩子們聽到之後,總是想要自己做。 不要重做一次他們做過的事 若孩子獨立完成任何事,不論是自己搭配衣服,或是整理物品,請「讚美」孩子,除非絕對必要,否則不要重新修補孩子完成的項目,因為孩子會注意到此現象,並且感到挫折。 讓孩子試著解決簡單的問題 如果看到孩子在試著組裝一個玩具,或是搬張矮凳要從書架上拿本書,只要是安全狀況,那麼就不要急著介入幫忙,請給孩子一點時間試試看自己解決問題,否則孩子可能會誤以為他自己永遠不會成功。 指派給孩子一項簡單且定期的任務 像是幫植物澆水或是擦桌子,簡單且固定的工作將會增強孩子的信心和勝任感,甚至進而促使孩子自願做更多事。只要確定所指派的家務是真正的工作,目標是讓孩子感覺自己是有能力為家庭貢獻的一員。 贏得孩子的合作機會 全世界幾乎每件幼兒園裡的小朋友,都是行為有序地取餐、吃飯、整理事務,到底老師們是如何讓全班至少20位小朋友都自願且愉快地合作呢? 這裡有些小技巧 : 讚美是關鍵 特別是當孩子處在不願意配合階段時,試著找到孩子好的表現並且加以讚美,孩子會樂意重複被讚美的行為。 訂定家庭規則 孩子在幼兒園能夠配合班規,同樣在家裡也可以配合家規,只要家長願意堅持執行,例如,在早餐前穿好衣服、從外面回到家後要立刻洗手等,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自然配合了。 事先提醒 讓孩子知道什麼時候需要結束目前的活動,好讓他們有時間完成手邊的活動及做好心裡預備。例如預計8:30出發,請在8:15告訴孩子還有15分鐘可以玩。必要時可以利用計時器。 智慧地使用獎勵 如果孩子總是為了獲得獎勵而做家務,那麼他們不會學到真正地負責任。最好的方式就是為特定事項獎勵,例如成功戒掉尿布 ; 但不要為日常事務獎勵,例如自己穿好衣服或刷牙。 讓孩子做選擇(二擇一) 例如如果孩子不願意做在餐桌旁用餐,則可以提供孩子選項 : 坐在餐桌旁飯後可以吃點心,或是不坐在餐桌旁就沒有點心。請記住,孩子做了選擇之後,務必堅持執行結果,慢慢地他就會做出正確的選擇了。 不要用「如果」的句子 「如果你把蠟筆收好,我們就可以去公園玩」,這種建議方式孩子通常不會採納,可以改為「等你把蠟筆收好之後,我們就可以去公園玩了」。 讓孩子盡情地玩遊戲 相較於十、二十年前,現在的孩子很少能夠盡情地玩耍了,反而都是被限制在各種安排好的活動課程中。請放寬心,就讓孩子玩吧! 搭配音樂 對孩子的要求如果配上音樂會變得更有趣,例如「在我們唱完 “小星星”之前,你能穿好衣服嗎?」 鼓勵團隊合作 如果兩個孩子在爭搶同一個玩具,可以用計時器計時5分鐘,讓兩個人輪流玩這個玩具。 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如果孩子正在沙發上跳躍,或是亂拿姊姊的東西,請分散他的注意力,問他要不要畫畫或是一起看故事。 預防分離焦慮 如果孩子對於和父母分開會感到焦慮,可以給他一些東西放在身上好獲得安慰,例如,口袋中放張媽媽的相片或是一張愛心圖案。 讓孩子一起收拾殘局 如果孩子在牆上畫畫,請他幫忙一起擦乾淨 ; 如果孩子撞倒蓋好的積木,請他幫忙重新建置完成。 處罰必須立即執行 「等我們回到家…」,等回到家時,孩子早已忘了他先前做錯的事。同樣的,星期四發生行為不佳的情形,如果用取消星期六的活動來處罰,孩子並不會感受到紀律。 Reference :20 Tips for Parents from Preschool Teachers 延伸閱讀>> 教導幼兒衛生觀念 成本高昂的完美教養

看更多

作息適應

研究指出有吃早餐的孩子,學校成績比較好

吃不吃早餐對小朋友的學習很重要!英國利兹大學研究發現,將近三分之一的中學生很少或根本不吃早餐,而且比起有吃早餐的學生,這些不吃早餐的小朋友的GCSE會考成績平均會低兩個級別。提供孩童免費早餐的慈善機構執行長Alex Cunningham表示,該研究的見解寶貴,強調了早餐對於孩童學習的重要性,確保每個孩子每天有健康的開始是優先要務。 1/3孩童不吃早餐 糧食貧窮引人憂心 根據《Medicalxpress》報導,研究人員在2011年對英國西約克郡的294名學生進行調查,發現29%學生很少或從未在上學時吃早餐,而18%的人偶爾吃早餐,53%則經常吃早餐。該數據與2019年英國的國家數據相似,該調查發現超過16%的中學生沒吃早餐。 英國義務教育為5-16歲,英國中學生在16歲時必須接受GCSE會考,是晉升大學的重要考試之一,每一門GCSE科目結束時都會時得到一個從A*(最高分)至G的分數,其中A * = 58,A = 52,B = 46,依此類推。將所有學科的分數相加,得出的分數為總分。 不吃早餐 課業表現較差 研究人員比較總分後發現,考慮了其他重要因素(社會經濟狀況、種族、年齡、性別和BMI)後,很少吃早餐的人的得分,平均會比經常吃早餐的人低10.25分,相差近兩個等級;而就單科而言,每科會少1.20分。 研究人員Katie Adolphus博士告訴《太陽報》,英國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糧食貧困問題,估計每天有五十萬兒童上學時因為太餓而無法學習。他也在論文中呼籲,政府應提供免費早餐給有困難的孩童。 家庭行動組織(Family Action)的國家學校早餐計劃經理Nicola Dolton表示,該報告提供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證據,證明吃早餐可以提高孩子的教育水平,與他們的調查相符:吃早餐有助孩童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學習和維持良好的行為。 參考資料: 1. Skipping breakfast linked to lower GCSE grades. 2. EAT YER BRAIN FLAKES Children who eat breakfast do FAR better in their GCSEs, study reveals. 3. Katie Adolphus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Habitual School-Day Breakfast Consumption Frequency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British Adolescents. Front. Public Health, 20 November 2019 

看更多

人際關係

孩子被欺負,應該忍耐?反擊?找老師?還是說一句話自保?

接孩子放學,他緩緩地牽住我的手,不說話。我知道一定有事情,我故意不問,讓子彈飛一會兒。車上,孩子緩緩低下眼淚,我問「要不要跟我說?」 「下課時候我們在玩鬼抓人,有個同學故意伸出腳絆倒我!」孩子一邊說一邊撩起褲管,我瞄了一眼,輕微的破皮!我問「喔!後來怎麼做?」我想聽聽孩子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去跟老師說,老師在忙,沒理我,我就回去教室,不玩了!」孩子帶淚的言談中含著憤怒,我可以感受他的委屈。 這是孩子剛上小學的事,其實也是很多孩子會遇到的問題。當孩子開始上學,也就是離開父母保護的舒適圈,因此許多事情必須學著自己解決,然而在家中倍受呵護的孩子,一遇到同學的不平等待遇,甚至是遇到霸淩,大腦馬上會以經驗法則來處理,也就是「跟大人說」,在家中跟爸媽說,在學校當然就是找老師。然而老師要面對那麼多孩子,總是分身乏術,甚至老師並非現場目擊,常常無法正確判斷誰對誰錯,導致孩子可能受到更大委屈。 而讓孩子默默忍受更是不對,「逆來順受」是中國人傳統的「美德」,因此變成孩子受人欺負不能反抗,這導致欺負人的孩子變本加厲,將來更可能成為社會上的負面人物! 孩子受到欺負該如何自保?回家後,我把孩子叫來,給他個擁抱並且清理了傷口。我跟他說「孩子,請把這句話背起來,『你不要再欺負我了!不然我要打你了!』」並且請孩子實際練習幾次。老婆問我為什麼這樣教小孩?難道真的要孩子打人?我說,當你被欺負了,難道不用反擊?只是反擊要「師出有名」,必須讓旁觀者搞清楚來龍去脈。我教孩子這句話,有兩個目的,一來對方可能因為被孩子的突來一語嚇到,而停止對孩子的攻擊;二來當老師興師問罪的時候,旁邊人把孩子說的話跟老師報告,老師自然知道是誰先出手的,這樣才能保證孩子的清白。 這個社會,如果教孩子「別跟欺負你的孩子玩」,只會讓孩子學會逃避,將來面對考試、工作,只要老師嚴一點、老闆凶一點,那是不是也就轉學、辭職呢?我們應教導孩子正確面對問題,並且在保護自己、不造成對方永久傷害的前提下處理問題,這樣才能建立孩子完整人格,而且不至於姑息養奸。

看更多

人際關係

孩子太有正義感,家長擔心惹麻煩?

「大勇、阿明,請你們兩個人把書包還給小玉,你們這樣做真的是太過分了。」「阿偉,關你什麼事?你現在最好給我走開,不然小心我揍你!」大勇一字一字,狠狠地說著。但是,阿偉無懼地站在小玉前面「你們現在馬上還她,再不還,我就跟老師報告,說你們兩個人總是愛捉弄小玉,欺負小玉。」 「你有種就去講啊!」大勇一個箭步向前,迅即朝阿偉的頭使勁地揮了過去。這一拳,讓一旁的阿明嚇得目瞪口呆,小玉也尖叫了起來。阿偉摀住頭,表情痛苦地蹲了下去。這時,只見大勇將書包拋在地上,落下狠話:「阿偉,你給我小心一點。下次再多管閒事,後果就自己負責。」說完,大勇掉頭而去,阿明也緊跟在後。 「阿偉,你有沒有怎樣?你有沒有怎樣?」小玉焦急地問著,阿偉痛苦地搖搖頭。「真的很抱歉,讓你惹了麻煩,害你被打。」說著說著,小玉逕自哭了起來。阿偉摀著頭,一時也不知該如何安慰小玉。 當然,這件事,在阿偉回到家之前,老師已經先一步,傳了LINE訊息,讓媽媽知道事情的緣由。 「阿偉,你就別再正義感作祟,不要再多管閒事了。班上又不是只有你一個人,其他人如果看不過去,也會有人去向老師報告。你就不要老是一副正義超人上身,好不好?你看,這次被打成這樣瘀青,不是自討苦吃嗎?」阿偉一回到家,媽媽苦口婆心地勸著。 但媽媽愈說,卻讓阿偉愈感到忿忿不平地。「我有做錯嗎?大勇跟阿明他們總是愛欺負小玉,我這麼做又哪裡不對?難道我要眼睜睜地看著小玉被捉弄嗎?你說啊!你說啊!」阿偉咄咄逼人地反問著,卻讓媽媽一時語塞,不知該如何回答,但心裡總是覺得就是不對勁。 澄清正義感的矛盾與兩難 面對孩子的正義感,有些父母認為「你幹嘛多管閒事,幹嘛為自己招惹來麻煩。有些事,根本不需要你去處理,有人別人處理。」我們都預設這些事就讓別人來做,不需要自己的孩子親自下場,這裡或許蘊藏著父母對於孩子的擔心與顧慮。雖然一切看似「我是為你好」,但卻也讓孩子陷入困惑:「正義感有什麼不對?為什麼,別人可以展現正義感,而我卻不行?」 面對孩子不畏強權、維護公理,挺身而出的正義感,對於爸媽來說,總是陷入兩難,很是矛盾。我們很容易讚賞別人家孩子正義感的表現,但面對自己孩子出現正義感,卻也捏了一把又一把的冷汗。鼓勵,是應該,但又憂心孩子是否因此過度介入別人的事情,為自己帶來不需要的危險與麻煩。但漠視,也不對,就怕孩子對於周遭人事物過度的冷漠。 對於正義感的支持與肯定 正義感,反映了孩子能夠理性判斷周遭人事物的善與惡,讓自己與他人串起了關係,為維護著公理,而有所實際行動。正義感的展現,需要孩子具備十足的勇氣,勇於面對眼前的威脅。這份正義感的特質,在當今社會及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無庸置疑地,是亟需我們大大給予支持與肯定。 覺察正義感的展現方式 我想父母顧慮的,不應該是正義感,而是孩子展現正義感的方式。讓孩子自我覺察他平時大都以什麼樣的方式展現正義感。例如他的行動、所說的話、語氣或內容等。是一個人、兩個人,還是一群人反映出正義。 當孩子挺身而出時,他必須考量自己當下的安危,是否會有威脅性。如果有的話,倒不是要孩子顯得退卻或置之不理。而是讓孩子仔細的思考,是否可以有其他的解決方式,進一步的微調,找到一個最佳的模式,來化解眼前的困境,協助他人。 找到最佳的解決模式 孩子是需要考慮當下的實際情境,如何在維護自己以及他人的安全情況下,充分展現正義感,並將傷害或麻煩降至最低。例如當大勇及阿明搶了小玉的書包。這時阿偉是直接和對方嗆聲,或找人一起協助,或迂迴地以智慧化解問題。像是技巧性地趨前告訴小玉:「小玉,老師找你,他請你趕快過去。」藉由一些技巧,愛欺負他人的大勇及阿明有所警覺,將書包歸還給,而化解小玉被欺負的處境。

看更多

人際關係

孩子說「同學都不理我」,爸媽避免NG 4反應

試著想像一個關於你我生命中都曾出現過的畫面,當孩子回家說:在學校,同學都不理我。 ​我們習慣的反應是什麼呢? 『為什麼同學這樣,你有告訴老師嗎?老師有處理嗎?』 『幹麻那麼在意同學,做好你自己就好。』 『他們有打你、罵你嗎?』 『你做了什麼讓人討厭?』 ‧‧‧‧‧‧‧‧‧‧‧‧ 通常我們有無數的話語會傾瀉而出,擔心的話、生氣的話、不耐煩的話、怎麼做的話‧‧‧,因為我們的心很快就游移到焦慮未來,如果不說清楚孩子會危險,所以要快快防止; 或是我們的心很快陷入過往的遺憾,如果不講明白孩子會再次受苦;又或是心正糾結在自己的煩燥世界中,說出的全是不耐煩。 先暫停想說的自己,張開眼,打開耳,深深聆聽當下的孩子,讓孩子多說些,也許會發現~ 孩子只是要我們了解他的孤單與勇氣,而他正用方法解決中! 孩子需要我們的理解與支持,陪伴他看清楚問題是什麼,而後努力嘗試解決! 孩子只需要我們聽見、看見,和他全然的在一起! 老實說,當個深深聆聽的父母是件相當挑戰的工作,得學習如何在充滿疑問、不滿、不安或焦慮中,保持醒覺,看見自己、並安頓自己。 讓自己不被情緒、念頭隔障了聆聽的心耳,不是只使勁地用嘴巴說,吞噬掉孩子各種珍貴的可能。 上天很妙,給我們二個耳朵一個嘴巴,就是希望我們多多聽吧! 而我也相信每個人並不是想要別人一直告訴他該怎麼做,而是希望被深深的聆聽,透過深深的聆聽,感受被理解、接納與支持,並由衷發現自己的能力與存在! 就在當下,我們一起學習~深深聆聽與孩子同在!

看更多

人際關係

不要錯過孩子被霸凌的徵兆,這些求救訊號就藏在生活小細節中

不要錯過霸凌的徵兆 寫給老師、父母等大人。 首先,請別認為「我們班和霸凌沒有關係」、「我的孩子和霸凌沒有關係」,孩子們對大人的反應相當敏感,會獨自煩惱、忍耐到最後一刻。 尋求大人商量時,就已是真的痛苦到極限的求救訊號。 當孩子苦惱於霸凌來傾訴時,如果大人認為「那只是在玩吧」、「再觀察一下狀況好了」而拖延著不處理,孩子們就會感到「大人根本不懂我,不願意認真處理」而絕望,接著把自己關進殼中。而霸凌者也會認為「這種程度還沒有關係」、「好,要更小心不被發現,繼續欺負下去吧」,讓霸凌的情況加劇。所以,不管多小的聲音都請側耳傾聽、認真地面對。 還有,請千萬不要錯過孩子們的「霸凌徵兆」。孩子們的徵兆或許是間接的,可能是話語,或是眼睛無法察覺的東西。正因如此,更希望大家可以發現孩子們發出的微小信息─訊號,就潛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小行為裡。 □ 東西弄丟、壞掉、髒掉 □ 物品上被塗鴉 □ 不想去上學 □ 變得不愛講話 □ 常常肚子痛或胃痛等身體不適 □ 不再和好朋友們一起玩了 □ 會把教學參觀等學校的通知藏起來 □ 變得不愛笑了 □ 言行變得粗暴 其他還有非常多徵兆,理由也各有不同。 只要和平常有點不同,那或許就是「霸凌徵兆」。 我自己也無法找老師和父母商量霸凌的事情。所以就算直接問「你是不是被欺負?」,孩子或許不會老實承認自己遭受霸凌。 即使如此,還是可以告訴孩子「我們很愛你」、「有很多人支持你」、「我們覺得你很重要」。希望大人可以成為受傷孩子們的生存避風港、力量。 《別去死啊!被霸凌不是你的錯:擁抱寂寞無助的你,找到活下去的勇氣與力量》

看更多

作業學習

7祕訣讓孩子學習不再拖拖拉拉,在時間內寫完作業!

「天啊!現在都已經幾點了,你還在東摸西摸?功課寫完了沒?」小渝媽大叫。「數學講義還剩第四十頁,另外還有查國語第十課生字。」小渝倒是回答得很淡定。「你到底在搞什麼鬼?連澡都還沒洗,是不想睡覺了是不是?每次等著簽你的聯絡簿,老是拖到九點、十點,你隔天不用上學嗎?」小渝媽拉高嗓門數落著。 圖片來源/pixabay 「好啦!我寫快一點就是了。你不要在旁邊繼續念,愈念我速度愈慢啦!」 「快?能快你不早就寫完了。一點時間觀念都沒有,對自己一點都不負責,你現在才五年級就這麼會拖,以後長大出社會該怎麼辦?」媽媽開始啟動碎碎念模式。 「哎喲!能不能不要再念了?我要寫作業啦!你先出去行不行?」小渝對於媽媽的嘮叨感到厭煩,這時才發現剛剛又漏看了前面的數字,心情不悅地拿起橡皮擦用力猛擦,把第四十頁的紙都快給擦破了。 說真的,也不能怪媽媽愛嘮叨。 長期以來,她要負責檢查孩子的聯絡簿。但小渝在寫作業這件事情上,總是無法有效控制時間,連帶的像是洗澡、整理書包、洗餐盒或準備明天的待辦事項等,也跟著拖延而一團混亂。這對於隔天需要準時打卡上班的小渝媽來說,簡直是無法忍受的事,包括她自己也得跟著晚睡,導致隔天上班精神不濟。另外則是孩子常無法在時間內完成事情,讓同時扮演職業婦女的小渝媽無法接受。 但無法接受,她又能奈何?媽媽心裡也焦急著。尤其望著孩子還在書桌前趕工,再抬頭看看牆上的時鐘時針指著十。她只能在一旁嘆氣、搖頭,心想: 「這孩子老是這樣拖也不是辦法。到底該如何讓小渝對時間敏感,讓她能夠在指定時間內完成事情呢?」 有效運用時間的祕訣指南 祕訣098 數字,讓專注力鮮活起來 祕訣099 設定截止期限 祕訣100 就是這時間 祕訣101 時間悠遊卡儲值 祕訣102 時間紅利點數 祕訣103 兌換喜歡的活動 祕訣104 內容設限 祕訣098數字,讓專注力鮮活起來 試著明確地用「數字」來交代孩子事情,例如:「現在是晚上六點三十分。七點整以前,你需要完成這一張數學評量的十題計算題,請記得每題驗算兩次。」 有了數字,孩子就能夠更明確地知道要完成的目標。 祕訣099設定截止期限 晚上十一點五十九分五十九秒,這常常是我給自己設定的一天的期限。當截止期限擺在眼前時,或許會讓人多了一些緊張或焦慮,但適度的壓力,對於專注力的維持與表現仍然有其必要性。 試著讓孩子知道清楚的截止期限,例如晚上七點整以前,把今天該完成的所有功課做完。讓孩子熟悉截止期限這件事,並隨時提醒自己距離截止期限還有多遠。 在截止期限前,完成應該要進行的任務,確實掌握進度,可以為自己帶來成就感──一種使命必達,說到做到,我可以對自己負責,我能夠做得到的成就感。 祕訣100就是這時間 為了讓孩子對於特定時間出現自動化的反應,建議你,可以把一些例行事物的時間點固定。 例如,起床時間一律設定在六點三十分,上學出門時間一律設定在七點二十分,晚上八點整前必須完成聯絡簿上的所有作業。就是這時間,當一次一次反覆進行,時間到,孩子就容易自動化地提醒自己。就像卡通時間一到,他自己會知道,倒垃圾時間一到,爸媽會知道一樣。 提醒,隨之而來的是自動啟動。 祕訣101時間悠遊卡儲值 讓孩子來一場專注力儲值計畫,為自己多省下來的時間累計儲值,以做為日後的休閒娛樂使用。 例如,你和孩子事先約定好了,每次寫作業時間為一個小時。若孩子能夠在時間範圍內符合要求,寫完作業,比如這次只花四十五分鐘即完成,這多出來的十五分鐘可以累計儲值到孩子的「時間悠遊卡」上(你可以製作各式吸引孩子的卡片或紙卡記錄)。 當孩子每次多省下來的時間,累積至一定的時間長度後,可再轉換成孩子可以進行的休閒娛樂活動。 祕訣102時間紅利點數 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時間是自己省得愈多、賺愈多。建議你,可以提供「紅利點數」,以獎勵孩子努力為自己省下更多時間。 你可以與孩子事先約定好遊戲規則,例如當省下來的時間累計到一定量時(比如三個小時),媽媽可以提供紅利點數,比如多給他半小時,以玆獎勵。 祕訣103兌換喜歡的活動 當孩子累積了一定的省時時數後,可以讓孩子知道,他的效率為自己多賺了許多時間。而孩子可以運用這些時間,兌換自己喜歡的活動、想要做的事。 祕訣104內容設限 當然,讓孩子兌換的活動,還是有一定的限制。 例如,當孩子要求將這些時間,全部拿來上網打怪或玩CS、SF槍戰等遊戲時,請給孩子一個合理範圍,而不是讓他為所欲為。就像在吃到飽的餐廳,仍然有些特定的食材會做限量供應一樣。 《孩子不專心,媽媽怎麼辦?》

看更多

作業學習

作業救星!Line就能查造詞,教學步驟懶人包

家有小學生的爸媽,對國語作業中的造詞一定不陌生,除了查實體字典之外,你知道Line就能查造詞、成語嗎?只要兩個步驟,手機就能馬上化身E字典隨身小幫手唷! 一位爸爸為了方便陪女兒寫作業,做出了Line聊天機器人「國語小幫手」,可以用來查詢國字的注音、部首、筆順、筆畫及造詞,還可以查成語及典故,而且這些資料庫來自教育部國語辭典公眾授權網,因此內容也符合教育部的規定,孩子寫造句、成語時來查詢使用不但便利,正確性也值得信賴。 Line化身E字典2步驟 1.加「國語小幫手」為LINE好友 可掃描以下行動條碼方式加入,或是點選這個連結也OK>>https://line.me/R/ti/p/%40hyk1791o 加入好友後,就會看到新好友中多了「國語小幫手」,目前已有近18萬人加入好友,幫助了許多家長。 對話視窗下方有多項功能包括:查國字、查生字、查成語,可依據作業的需求來查詢使用。 2.在對話框中輸入想要查的國字 「國語小幫手」有非常便捷的功能,使用後發現最快的查詢方式,是在對話框中輸入想要查的國字,聊天機器人就會馬上回應你相關的資訊。 例如輸入「迷」,即會跳出注音、部首、筆劃,若要進一步查詢其他資訊如筆順、造詞、成語等,下方也都有快捷鍵。 先來試試看「繼續查造詞」,所有和「迷」相關造詞通通都出來了,且為數不少呢! 若點選「查詢」則會出現該造詞的釋義及造句,一起來看看「迷茫」的資訊如下圖,使用了「國語小幫手」以後,寫國語造詞作業再也不「迷茫」了呢。 我們也可以點選剛剛曾出現的「繼續查成語」,豐富的成語列表即刻呈現在眼前。 若孩子不了解該成語的意思是什麼,點選「查詢」就會有詳細的解釋,例如下方「執迷不悟」的詳細說明,文末還有例句可以參考,說它是作業救星一點也不為過。 此外,教育部也提供「線上版國語辭典簡編本」,方便學子們查詢,提供給家長們參考運用。

看更多

作業學習

邊寫功課邊落淚大叫!六步驟教爸媽提升孩子的抗挫力

小董一邊看著課本,一邊落淚,媽媽一問他怎麼了!只見小董趴在桌上哭了起來,還一邊大叫“太難了啦!我看不懂啦!”媽媽或許覺得小董壓力太大,但是換個角度看,可能也代表著小董的「抗挫力」太低! 挫折忍受度,又被稱為抗挫力,指的是面對挑戰時,是否能以正面、積極的態度來面對,即使無法跨越,也能以適當、樂觀的方式來面對。 當孩子覺得閱讀受挫時,家長若不積極鼓勵,反而允許他放棄,這樣不僅無法提升孩子的挫折忍受度,更抹煞了孩子將來的競爭力。 家長要如何提升孩子的抗挫力,可由以下幾點著手: 1.適當的挑戰: 家長平時就應該給孩子適時的挑戰,例如多跳一下跳繩、多寫一行生字,在孩子能力範圍內鼓勵孩子多做一些,當孩子達到目標,不僅可以享受這份成就感,更有助於孩子自信心的提升。 2.放手讓孩子做: 現代社會由於少子化因素,家長對於孩子總是寵愛有加,因此事事幫孩子做好,這使得孩子獨自面對挑戰時採取逃避策略。多鼓勵孩子去做,父母只要一旁觀察並在適當時候給予鼓勵或協助及可,這讓孩子不僅從錯誤中獲得成長,也讓孩子相信自己是做得到的! 3.情緒可以發洩,時機很重要: 即使是大人,遇到不如意時也會利用哭泣的方式來發洩,但對孩子來說,他們無法選擇適當的時機表達情緒,因此常見孩子在公共場所大哭大鬧。建議家長每天睡前與孩子談話,讓孩子表達今天的各種情緒,協助孩子做正確的情緒管理。 4.預習工夫不可少: 當家長知道待會兒的行程會造成孩子挫折或不悅,則應該幫助孩子做好心理準備以及正確的情緒表達方式,例如當在公車上沒有坐位時,不應該以哭鬧方式表達,而是可以跟媽媽說「媽媽,沒有位子坐,我的腳好酸喔!」 5.先獎勵、再鼓勵: 訓練孩子挫折忍受度絕非一天兩天的事,因此孩子在過程中表現不佳,家長也應針對孩子進步、表現好的部分給予獎勵,即使是拍拍肩膀、說聲「好棒!」都有助於孩子減輕挫折所帶來的壓力,之後再以鼓勵的方式説明孩子再次嘗試,這將有助於孩子正向面對挫折。 6.家長以身作則: 當家長遇到困難時如果採取逃避的態度,孩子將有樣學樣,因此家長必須先做給孩子看,如果家長不小心「犯規」了,也應誠實向孩子解說,這樣不僅幫助孩子學習如何面對挫折,也有助於孩子對於父母的尊敬與服從。 由於對優生學的重視,現在的孩子比以前來的聰明與活潑,因此必須採取適合他們的管教方式,才能讓父母管得輕鬆、孩子學得快樂,進而提升孩子的競爭力。

看更多

作業學習

孩子不只是想要「討拍」!原來智慧的安慰話語能幫他一把

你常這樣安慰孩子嗎? 孩子:「好討厭,今天畫畫課,我的圖沒有被老師貼在公告欄。」 父親:「沒關係啦!你在才藝班的圖,老師都說很棒呢!」 孩子:「我好差喔,理化都搞不懂。」 母親:「你國文和英文都很好啊!」 孩子:「同學都罵我、取笑我,不和我玩。」 老師:「喔!那就不要和他們玩,不要在意他們,你可以做你自己的事啊!像寫寫作業、看看書等。」 大人不斷說著:「你還有其他地方很棒」、「沒關係」、「不用在乎別人對你的想法」……。 也許是怕孩子持續著受挫的情緒,無法向前;也許是一種習慣,快快跳過情緒,自動進入「給建議、該怎麼做」的模式;也或許,一直以來,誤以為「這就是安慰」。 然而,傳達不要擔心、不要在意、不要難過的移轉、或抹去挫折情緒及煩惱,真的能安慰人心嗎? 舉個例子:試想今天公司要交份文件,寫了又寫,自己仍是很不滿意,覺得怪怪的。這時,旁人告訴你:不會啊!已經很好了,我都沒辦法寫成這樣,你已很厲害了。或者說:你想太多了,我覺得這樣就好。 此時你心理的感受是什麼?有被安慰嗎?還是心情仍沉甸甸地,雖然聽著,腦中卻卻始終盤旋著自己解不開的挫折謎題,感覺糟透了。 假若,這時旁邊安慰的聲音是: 「對文件你感到不是很滿意,對不?」 「對這個有不滿意的想法,你的心情?此時有什麼念頭跑出來呢?身體的感覺是?」 「先放下評價好不好或對不對,深呼吸,放鬆一下身體,也許再回來看看文件,就有靈感哩!」 「好還要更好,這是你一直對自己的要求喔!」 「哪個部分是你目前最不滿意的?你認為問題可能是什麼呢?」 「以客觀的立場,我看到的是同時有許多主題,也許取決一下最想談的重點,你覺得呢?」 「你能在不滿意的心情中,持續做著,想著怎麼突破才能接近自己想要的,真不簡單。」 …… 您會有什麼感覺? 安慰並非抹去不舒服,而是陪伴一個人能好好品嚐當下的挫折,充份覺察挫折的身體感覺、心情、想法,從在乎的挫折中,找到隱藏其中的意義與資源。 因為怕孩子一直困頓著,或不忍孩子難過沮喪,想拿掉孩子的痛,要孩子不要看情緒,忘記它、忽略它,就好像不斷地告訴孩子掩蓋及避開當下。急著推孩子的心往未來看,讓孩子沒辦法清晰知覺當下出現的感受、想法和問題是什麼?當然,也就無法清明地判斷,也找不著現在行動的方向。甚至,一直被推拉的心,還會有反作用力,會更糾結也混沌地停在原地,繼續困在挫折和懊惱中,有時,這樣更讓人不由自主走向「不斷地自我批評」! 允許自己的擔心,允許孩子的難過,允許當下所有的呈現,才有空間好好看看,如何安定自己,給孩子安慰。我們無法拿掉孩子的痛,也不需要拿掉,因為就像拿剪刀剪開蛹,反而蝴蝶無法羽化生存,蝴蝶得在當下、一次又一次地經歷成長痛,全然感受自己震翅掙脫的每一刻,用自己當下的力量破蛹,才能有展翅翱翔的力量。 智慧的安慰,傳遞深刻地與孩子同在,陪孩子感受他的痛,陪孩子看清楚現狀,陪孩子反思,從而陪孩子找到自己面對挫折的能量、與行動的方向,讓孩子自己突破自己的蛹。

看更多

親師溝通

想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用這些方式與老師保持聯繫

開學了! 是否想要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呢?又該如何有技巧地與孩子的老師取得聯繫呢? 以下是老師們提供的一些有效技巧,爸媽們可以參考看看 : 1. 寫張便條紙 如果是個簡單且快速的問題,請以書面形式提出,並請孩子轉交老師。或是使用便條紙寫下你方便接電話討論的時間,或是詢問老師何時方便接電話討論。另外,也可以在當天接孩子放學時與老師面對面談話。這些都是最不打擾老師的交談方式。 2. 與老師預約時間 學校會定期安排親師會時間,通常是一年兩次,但是如果在會議之前就已經有些疑慮想要與老師討論,那麼請不要拖延。許多老師本身也是為人父母,能夠理解父母們的迫切感。建議可以試著與老師預約上學前、放學後或午餐等時段。 3. 電子郵件 特別是現階段有許多學校採線上教學方式。如果孩子目前就是在家線上學習,那麼父母可以在白天發電子郵件給老師滿不過請勿要求老師提供每日進度報告。 4. 詢問老師家裡的電話號碼和/或電子郵件地址 有些老師會願意提供這些資訊,但前提是只能在緊急情況下才可以打到家中聯繫他們。請記得向老師保證不會外漏這些個人資料。 5. 定期擔任班上志工家長 如果有時間的話,可以主動協助孩子班上的班級活動,透過這些協助過程,父母將能夠在更隨意的環境中觀察老師和孩子們。 6. 擔任一次性活動的志工家長 如果沒有時間定期參與班上活動,仍然可以協助一次性的活動或課程。 7. 協助校外教學或班級旅行 老師們總是需要家長志工來協助校外活動,旅途中由於每個人的心情都會很好,因此家長可以在特別輕鬆的環境裡看到老師與全班的互動方式。 8. 出席學校活動 大多數學校會在晚上或週末安排戲劇、才藝表演、音樂會和園遊會等,老師們大多會全程參與或甚至負責這些活動,因此會很開心看到家長前來共襄盛舉。 9. 家長貢獻自身的才能或專長 不論是特殊技能、嗜好或是個人職業,如果可以花個一堂課的時間到孩子班上與他們分享,一定會帶來巨大的反饋,包括孩子會因為自己的父母來分享而感到十分高興和自豪,並且事先與老師預約時段、討論內容的過程都有助彼此更多地互相了解。 Reference :  10 ways to stay in touch with your child’s teacher 延伸閱讀>> 印度網紅阿嬤 現在為孩子投資 看看到了18歲會變多少

看更多

親師溝通

家長費盡心機都在開學後!寫聯絡簿還是當面講,親師溝通如何因時制宜?

開學至今已兩周,但,無論是新生入學還是舊生回歸,將孩子送去學校,不代表家長可以翹腳喘息,因為開學後的各種人際、學業情況都是新的煩惱。簽聯絡簿的用字遣詞,以及與老師的當面互動,還有如何引導孩子面對課業上的挑戰,每一件都考驗著家長的交際手腕。開學後爸媽內心的步步為營,甚至可媲美近來流行的後宮電視劇。 親師過招!媽媽們的聯絡簿軼聞錄 科技日新月異,手機即時通訊軟體的問世,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更立即、快速;如果說有一種親師溝通方式,跨越數十年仍持續延用的,那就是「聯絡簿」了!但,文字的解讀見仁見智,錯誤的理解可能會造成親師之間種下心結。關於聯絡簿上發生的一切,聽討論區媽媽們娓娓道來。 Chiungyao:我家聯絡簿都是我在簽名,因為先生覺得自己字太醜,你們家呢? 溫馨:開學不到一個月,老師卻總在聯絡簿上只寫些女兒生活上的小毛病;我完全信任老師的專業能力,但什麼都被寫聯絡簿,反而讓孩子開始抗拒上學…… Tigress:小一的孩子,每天影響心情的關鍵竟然是「聯絡簿抄得好不好看」?甚至為了抄聯絡簿自願早到,是否有點病態? ☆~AMY咪咪 ~☆:老師利用聯絡簿紀錄孩子狀況,但也常常難倒家長……下班回到家忙完,簽聯絡簿時才發現隔天要替孩子準備蓮藕,都半夜了要去哪找? 各種親師溝通方式 你適合哪一種? 除了聯絡簿,只要親師雙方無虞,也可透過通訊軟體、電話,甚至當面拜訪來討論或溝通孩子在校表現;不過,比起文字一來一往,雖然即時的對話可以避免口氣上的誤會,卻可能因為語調、表情的些微差異,造成不可預期的理解。以下精選幾篇文章,提點出親師溝通時應注意的眉眉角角,只要掌握這些交流技巧,雙方互相尊重,必能讓親師關係更加鞏固,一同幫助孩子開心成長。 保持親師溝通順暢的3個祕訣 該怎麼找老師聊聊,才不會讓孩子變成「眼中釘」? 除了親子專家的錦囊妙計,BabyHome媽媽們遇到需要親師溝通的難題時,又哪些周全的處理方式? inlostheaven:怎樣和老師溝通,才不會讓老師產生負面反應? 奇亞籽:老師在聯絡簿的回覆都好簡短,該如何與其溝通才不會弄巧成拙? 孩子不愛寫功課 搞懂原因比盲目耐心更能正確引導 如果您認為開學後,只有親師溝通是挑戰就錯了,對家長來說,親師交流如果是外患的話,內憂當然就是孩子的課業問題囉!開學之後,無論任何年級,各種作業和考試接踵而至;作業是孩子對課程是否融會貫通的體現,偏偏他們卻總是厭惡寫作業,爸媽在準備用耐心陪伴引導之前,不妨先搞清楚孩子討厭寫作業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讓寶貝成為快樂學習者。 孩子討厭寫功課?爸媽引導6步驟 三催四請才肯寫?孩子討厭寫功課的5個原因

看更多

親師溝通

老師說孩子做錯事,就一定是孩子錯了嗎?面對老師的「威權」,家長要如何做好親師溝通?

兒子小學四年級的某一天,我接到學校學務處的電話,是性別平等委員會的老師,他說:「您的孩子涉及性騷擾女同學,在此先告知您一聲,日後若需要調查可能會請您來學校協助。」語畢就要掛電話。我感到驚慌,不敢相信,但又一頭霧水,奶爸跟孩子朝夕相處,知道他的個性,實在不認為會這樣,連忙問老師到底怎麼回事。「幾位男生起鬨,其中一位去言語騷擾女同學,事後我們問他,他說是您的孩子威脅唆使,若不去講就揍他」老師說。「我的孩子是不會威脅別人的,你們確定是這樣嗎?」這真是不可思議,難道我的孩子有另一面人格嗎? Kids class photo created by gpointstudio - www.freepik.com 我的孩子性騷擾他人? 老師向肇事孩子們告誡嚴重性,性平事件會主動辦理,往後會個別約談,初步調查中有人表示聽到這段話,而我的孩子解釋那不是他做的,卻無法把過程交代清楚……。我非常不悅,老師採信肇事者說法(孩子被責問時,本能會自我防衛,推託是其他人害的),然後有人附和,而我的孩子無法為自己辯駁就被以為心虛,又被暗示他身材最高大,所以……老師雖沒明講,但已導向「您的孩子是主謀之一」。只有我明白我家孩子面對驚嚇時會說不清楚,倘若他鬼迷心竅做了也就認了,但這通電話裡我只是被告知:「一種推論的結果,並要我有心理準備來學校一趟」。 資訊沒有因果,只有結果,很難讓人接受。被論定的告知讓人生氣,然而在電話中無法說什麼反證,百口莫辯,於是我這樣回:「好,孩子回來我會好好了解他的說法,請老師也要確實調查事情經過。孩子做錯事第一時間容易緊張、說不出話,甚至說謊撇除責任,請你們要留意。」最後,補上最重要的一句:「我自己在大學工作,也知道性平會的程序,有需要儘管叫我去,如果調查有失公允,我也會到校追究申訴。」老師是孩子出家庭後遇見的第一個權威人士,孩子們敬畏,當被這樣警告更會感到事態嚴重而驚呆,不敢為自己辯護。此時家長更要聽孩子解釋,而不是「第一時間譴責孩子」。 我的童年:大人不一定都是對的 我國小五年級時,班導師發給全班某展覽的優惠券,那看起來就像是廣告的促銷券沒特別吸引人,加上家裡應該也不會去,於是我隨手撕成四片準備丟掉。還沒丟就看到班導氣沖沖走過來,大聲斥責我在做什麼,叫我站起來,賞、我、一、巴、掌(搧嘴呸),在座位上罰站直到下課。被打臉很想哭啊,但在同學面前又必須忍住,我一點也不明白哪裡做錯,老師給了不就是能自由處置嗎?既然被老師打,就知道了這樣做應該是錯的,但不明白為什麼(原來是不給老師面子),而更後面才感受被賞巴掌及罰站是令人羞辱的,還好當時夠遲鈍,還可以假裝沒事。 大人不一定是對的,老師也是,反應有時也很情緒化,但因為孩子敬畏老師,講不出老師哪裡做錯,便會歸因是自己的錯,回家不敢跟大人講,養成日後委屈自己或徹底對抗權威的兩極情緒。 心理學觀點:詢問孩子發生什麼事,請關注「具體作為」 在教導孩子何謂對錯時,別把孩子認為是「小大人」,以為他頭腦精明,只是身體沒長大,這完全是相反概念,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Piaget, 一八九六至一九八○年)做過研究,孩子腦部在十二歲前都還持續在長。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cognitive development)提到小學階段(七至十一歲)大腦是「具體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操作具體物幫助思考,從體驗中學習解決問題,因此很適合「建構式教學」。十二至十六歲時則是「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al)」,能運用邏輯思維、抽象概念,能用假設、類推、求證等法則思考問題。 簡言之,必須到十二歲後,語言表達、邏輯推理、同理心、控制衝動、道德規範等高等功能才會完全成熟。中低年級的孩子難以清楚地跟大人溝通,他們反應仍以情緒優先,孩子有可能做錯了但是反應不過來,事件發生時若審問他們,當然也都是害怕情緒的本能防衛,像「都是他先弄我的!」、「沒有,根本是你先說我好不好!」這類有理說不清的狀況,而那些乖巧沉默的孩子,其實只是表面順從,內心一樣很受傷。 我曾經接過國小老師傳的LINE,內容很短才七十七字,大意是「你的孩子和同學一言不合,在打起來前已制止,感覺孩子情緒浮躁,請爸媽多關心。」接到老師通知,家長當然下意識會想是不是孩子在學校闖了什麼禍,給老師添了麻煩。我先冷靜,晚上問孩子事件始末,起初他支支吾吾說不清楚,於是發揮心理師角色:安撫情緒、詳細追問、串連線索,接受孩子為自己辯護,並再三說明爸爸只是要知道「到底發生什麼事而已」。在拼出完整事件後,我發現這與老師所轉的「七十七字簡述」相差甚多,老師就行為上以為雙方都有錯,但兒子是被對方再三糾纏被激怒的,結果老師未經調查,認為打起來就是不對,還加上「感覺孩子情緒浮躁」的論斷。 這種因果模糊的簡訊,一來家長搞不清楚實際發生什麼,二來被暗指孩子情緒失控是家長沒管教好,反而造成更多誤解。家長不在學校無法理解全貌,若老師也無暇細問,只要描述「行為事實」就好,不要放評價與結論。例如孩子打架,一定有發展進程,若僅用「孩子受傷程度」來論結果,「看得見的傷」就成了優勢,打人的固然不對,但前期的攻擊語言也是傷,又怎麼判斷誰傷得重?為避免二分加害者與受害者,絕對不要用「結果論」判對錯,要花點時間了解脈絡和因果(尤其女生間的排擠是隱形暴力),過程越細節、邏輯清楚,就不會有太大爭議。無論事實如何,孩子回家後父母一定要傾聽他自述的前因後果,過程中他在乎的點是什麼,再和老師對照事發經過,讓衝突或違紀水落石出、就事論事,先讓孩子有安全感,他就比較不會欺瞞大人、逃避責任。 圖 / freepik 父母立場:做錯事當然負責,但也不讓孩子被冤枉 有位母親來諮詢,起初是討論孩子在校不適應,後來發現諮詢的重點是怎麼和老師溝通。「你是不是覺得老師有些不適當的行為,但是你不敢確定,不敢跟老師溝通說他的不對。」我直接問。「嗯對。我很擔心去講,老師態度那麼硬,萬一之後在班上對我們家小孩怎樣,那該怎辦?」媽媽這麼回答。「害怕導師報復嗎?」我問。「對啊。還是說,你認為直接去找校長比較好,在國小工作的朋友也這樣建議。」媽媽困惑著。家長與老師的互動一直很微妙,過去做錯事當然負責,但也不讓孩子被冤枉 威權時代「老師」是學校的權威,孩子交給學校就是聽老師的,那時家長會說「老師,若他不乖厚,盡量打沒關係」,後來時代轉變,強調兒童權益和人本教育,老師權力弱化,某部分家長變直昇機父母,老師怕家長告,家長也怕老師弄孩子。老師和家長彼此都害怕講得太白,怕傷到面子與尊嚴,兩者之間要怎麼溝通真有點尷尬。我當父母的信念是,優先保護孩子,做錯事當然負責,但也不讓孩子被冤枉,所以一定要讓孩子表達他的觀點。我會讓孩子知道他可以放心講,告訴他我的立場是:     1. 讓孩子知道父母是保護他的:「什麼是孩子的責任,什麼是大人的責任」,原則上,孩子間的衝突讓孩子自己學習與處理,其中若有大人干涉,像是性平會的調查,就需要父母在旁保護。我的保護不是讓他不必負責,而是「讓他被公正、公平的對待」。包括:確認行政程序是否公正、被調查時是否感到安全、調查結果是否合理。在此前提下,如果確認孩子犯錯,我會帶孩子坦然面對錯誤,但反過來的,若是被學校便宜行事,「社會事」不該孩子承擔,我就會抗爭到底。     2. 教導孩子「大人也不一定正確」:在諮商時,若遇低年級的孩子懼學,根據實務經驗,多數都跟師長有關,因老師是學校領域的權威,導師的處理態度會影響學生、影響班級。所以,更要告訴孩子,大人也不一定對,父母也是、老師也是,這個說法多少可抵消孩子的自我譴責。接著讓他知道有任何情緒都沒關係,我們會一起想辦法。     3. 父母要負責跟老師溝通:不要讓孩子傳話,父母要負責跟老師溝通。一些人以為「溝通」是去吵架的,這往往是溝通前已累積太多誤解才心有芥蒂,以為溝通等於衝突。父母當然心疼孩子,故溝通前先梳理好情緒,找人聊聊宣洩,冷靜後問自己想得到什麼,再表達訴求,同時也顧慮導師可能會有的壓力處境(像是學校規範、主管評價、個人狀態)後再做溝通。性騷擾事件後,我花了好些時間去釐清來龍去脈,協助兒子回想細節,他說是他們在起鬨,但他並沒說「不去講就揍人」那句話,他回想應該是甲同學說的,但是乙同學聽成是他說的。我問他為什麼老師問的時候不反駁呢?他說因為自己也是起鬨的一員,覺得理虧(陷在情緒裡)就說不出話了。兒子被通知靜待調查,他很擔心,甚至睡不好,於是好幾天我都跟他談關於被性騷擾的不舒服及性平會的必要,而爸爸保證一定會陪他並確認公正性,我也讓他對著手機錄音,練習澄清當時情況。隔兩天,兒子主動跟女同學道歉,他自己覺得起鬨也是錯,對方接受道歉,她知道兒子從未如此,反倒騷擾的那同學是累犯才該受罰。一個月後,性平老師通知兒子不用被調查,這跟他無關,我說太好了,希望他學到尊重他人,尤其不要盲從跟著開別人身體玩笑。 可以這樣做找老師溝通的步驟 學校的處理我並不滿意,最大瑕疵是「訊息傳達的輕率」,可以說清楚的過程卻簡略說,只告知家長要到校協助調查的結論,未顧及聽者心情。後續整個調查與處置的過程也沒知會家長和學生,一切等通知,彷彿等法院宣判一樣。其實只要不嫌麻煩好好說,家長絕對尊重學校的行政流程。如果孩子在校遭受不合理的對待時,父母要篤定保護孩子的立場,別先責備孩子,並主動與老師溝通,以下步驟供大家參考:     1. 事先約時間:不要臨時跑去,先讓老師有所準備。     2. 了解老師角色職責:老師要面對很多學生,了解越多較能提出合理的要求。     3. 說明孩子被此事影響:如睡眠焦慮、心情低落、專注力變低等,舉出其中因果關係,表示家長不是無端找麻煩。     4. 提出訴求:針對模糊或不合理之處,提出希望老師怎麼做的想法,互相配合。     5. 沒有回應時才提升溝通層級:溝通無效才越級找校長,或考慮轉學。老師對低年級孩子的影響很大,如果環境不友善,轉學會比留下來對抗的好。我知道學校老師辛苦,平時盡可能不打擾老師帶班,不過是否被公平的對待很重要,這非得去溝通不可。溝通是做給孩子看的,表示父母與他站在一起面對問題。 《教養:夠好,就好》

看更多

親師溝通

當孩子不喜歡老師,家長該怎麼做?

新的學期開始已將一個月,家裡的小學新鮮人跨出家庭,探索更大的世界、社會,這個月過得還好嗎?身為這群新鮮人的爸爸、媽媽們,這個月是否也面臨新的挑戰?尤其和老師要維持什麼樣的關係,應該也是許多家長很困擾的問題,不知道爸爸、媽媽們會用什麼樣的心情與態度來看待? 爸爸媽媽們自己就學時的經驗常常隨著孩子上學一一浮現,帶著這些過往的經驗,再看著小孩現在的樣子,到底用什麼態度、方法,來幫忙孩子、自己和老師維持正向積極的關係呢? 首先,來看看在親師關係中,一般父母的擔心: 如果孩子表現不好,老師會不會因此不喜歡他,討厭他? 如果老師在聯絡簿上,有要求孩子改善的字句,我該怎麼做,才不會引起孩子逆反又不得罪老師? 會不會被老師認為我是不負責任的家長?想到老師我就害怕,如何和老師溝通呢? 若是碰到不滿意的老師,我該怎麼做?對我的孩子怎麼說? 然而,孩子又有什麼心情呢: 老師會不會很凶? 老師會不會佈置很多作業? 考試考不好會怎樣? 媽媽會不會只為老師說話? 在彼此都有一些擔心下,在親師關係中,父母可以做的事是: 1.陪孩子瞭解老師的規則並找到孩子自處的方法。 讓孩子學習有力量適應真實的社會,比不斷地幫孩子選老師以及用我們的力量來干預老師,對孩子更有意義。 因為孩子需要瞭解自己和環境的關係,以發展出「我有能力面對」的自信。所以,假設當孩子提出:「老師好凶,會打人,我好怕」時,問問孩子:「老師什麼時候會打人呢?被打的小朋友當時在做什麼呢?如果是我們上課很想講話時怎麼辦呢?」 不斷地提問題,帶孩子澄清出環境的規則,當孩子有能力看清楚自己目前所處的環境時,也就可以有餘力發展因應的方法。 2.和老師成為合作體 不是只站在老師這一方,如此孩子會倍覺孤單;也不是和孩子一同批評老師,使得孩子失去可以學習的機會。 而是和老師成為合作體,共同以幫忙孩子學習為最大目標,用一種媒介者的角度,把老師的意見告訴孩子,並問問孩子的想法及解決法。 如:「老師告訴我,你的字太隨便,你認為呢?打算怎麼辦呢?」。 也經常把孩子在家裡的狀況告訴老師,以請老師幫忙的立場和老師溝通,讓老師更瞭解我們的孩子。 如:「我發現當孩子看到老師在作業本上鼓勵他寫得很棒時,孩子好開心,對於寫字就更有動力,謝謝老師。」 另外,和老師溝通還要注意以不批評、不教導,尊重老師的教學方式。 也不要對孩子貼標籤如:懶、笨、多動症…,而干擾或形成老師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進而無法用客觀的角度來看待孩子。 3.當孩子的支持及陪伴者 孩子進入小學,一切都是新的開始與挑戰。 當孩子在學習過團體生活、學習和老師相處、吸收許多新知識之時,非常需要一個強而有力的臂膀安定他。 孩子在團體生活中,一些個人需要可能無法被滿足,如:想多說說話卻沒機會說、想玩的遊戲卻沒機會玩、想和某個人多親密卻沒機會相處......此時父母一定要成為孩子個人需要的補充者,從而成為孩子出去外面作戰的加油站,為孩子加滿能量!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