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齡教養學問大 機智家長妙方

分齡教養學問大 機智家長妙方

親子真心話

【專訪】醫師娘Flora親子真心話大考驗!媽媽盜用孩子Line?背後原因曝光

學齡前

小小孩老是說「不要」?試試這4種方法,從「不要」改成「好啊!」

可愛活潑乖巧的小孩,一到了2、3歲,怎麼突然變得這麼無法溝通了呢? 每件事都有他們自己的意見,每件事都「不要」,他們的小小腦袋到底在想些什麼啊? 圖片來源 /Pixabay 一項關於兒童發展的研究顯示,2歲和3歲的孩子每小時與他們的父母爭吵次數高達20到25次,John Sargent醫學博士表示 :「世界對孩子而言是個大而神秘的地方,孩子容易感到無力。說「不要」是一個正常、健康的方式,可以讓孩子覺得自己擁有一些控制權」。但是生活中不斷上演「反對」戲碼實在不是件有趣的事,可是過程中如果太嚴格或太強迫孩子照著大人的意思做,容易使孩子感到無助、害怕、生氣。試試看下列方式,也許孩子會從「不要」改為「好啊」。 告訴孩子應該要做的事,而不是不要做的事 每天父母最常對孩子說的話就是不要跑、不要碰、不要吵…等,這些話其實連大人都不愛聽,感覺好像一再被說教。試試看,與其說「穿新衣服不要躺在地上會弄髒」,不妨改為「請坐在沙發上,新衣服才會一直乾淨漂亮」。音調也很重要,不需要大吼大叫,只要用平靜、堅定的聲音,孩子更容易聽話照做。 清楚說明要求的原因 當孩子只是一昧地被要求遵守命令時,通常無法心甘情願。若是能夠用簡單易懂的言語向孩子說明要求的原因,或是無法依照孩子心意的原因,他們會了解並且比較願意欣然接受建議的。 不要老是替孩子決定一切 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助理教授Angie T. Cranor博士建議 :「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可以幫助他們滿足控制欲,例如 : 每天要穿的衣服、要去哪裡散步等,當他們自己做了決定,很容易感到自豪,並且更有可能在將來對你的要求說 “好”。 孩子表現良好時給予獎勵 當孩子在大賣場胡鬧時,父母常常會給孩子點心零食或一些小承諾,為的就是安撫孩子的情緒,這個方法也許暫時達到效果,但日後孩子更可能會變本加厲。Sargent醫學博士建議 : 「獎勵的方式不限於金錢或食物,當孩子表現良好時,給予擁抱、親吻、稱讚、貼紙、蠟筆、多玩5分鐘、睡前多說一個故事…等,都是個不錯的獎勵方式 。重點是,一定要盡快即時提供獎勵,因為對幼兒而言,時間觀念十分抽象,若是要他們一直等待,以後他們對於獲得獎勵可能就不會抱持太多期待了。 Reference : Why Toddlers Always Say “No!"   延伸閱讀>> 協助幼兒改善侵略行為 父母與孩子的相處之道

看更多

學齡前

面對「越說越故意」的孩子,5招順利引導

孩子老是做一些危險動作,越阻止越故意,真的會把爸媽氣壞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對於孩子而言,吸引爸媽的注意力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維持生存必須要的能力。對於七歲以前的孩子,並沒有「道德」上的好或壞,只有「效率」上的有用或沒有用。如果孩子微笑地叫爸媽都沒有效果,但是抓著妹妹的頭髮時,卻比電鈴還有用。你覺得孩子會喜歡微笑?還是抓妹妹的頭髮呢? 此時,不用大呼小叫的責備孩子,那往往是沒有效果的。對他而言,就算是被罵,只要爸媽看著他,也就心滿意足。「當責備變成一種獎勵」時,孩子當然也會感到混淆,而不知道應該要做什麼才好,反而越容易惹大人生氣。此時,請記得要在孩子表現好時,給孩子更多的注意與鼓勵,孩子反而會漸漸地改變了喔! 在不同年齡的原因並不相同,解決的方法也就不一樣,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破解孩子越說越故意行為的五個方式吧! 1. 遮蔽刺激物: 一歲左右時,小小孩的因果邏輯尚未成熟,對於語言理解也是懵懵懂懂的。常常只要一看到,就忍不住的想要拿,即便是阻止他也很困難。這時最好的方式就是使用遮蔽法,將孩子與刺激物隔離開來,只要孩子看不見也就會容易忘記,而去尋求其他有趣的事物。 2. 二擇一選擇: 兩歲左右時,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也開始有所堅持,這時最喜歡說「不要」。這時請不要問孩子要不要,不然鐵定是什麼都不要,選了老半天最後又什麼都要。請改孩子有選擇的機會,兩個選擇一個,這樣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有決定權,而更願意配合。 3. 有參與機會: 三歲左右時,孩子非常想和大人一樣,想要拿大人的叉子、穿大人的鞋子,來證明自己已經長大了。常常會搶著要做一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而在那裡鬧脾氣。這時請給孩子「部分」參與的機會,請不要把事情都幫孩子做完,又抱怨孩子一直想要拿。請留下一小部分,給孩子來幫忙,這樣不是皆大歡喜嗎? 4. 減少否定句: 四歲左右時,孩子覺得自己超厲害,可以做到所有的事情,就連講話表達也超級厲害。但是,此時孩子對於「相反概念」還沒有很成熟,也因此對於否定句的理解還是會有出錯的時候。這時,不要和孩子說「不要做什麼」,而是明確和孩子說「要做什麼」,減少使用否定句的頻率,反而可以讓孩子更容易配合。 5. 公平的原則: 五歲左右時,孩子開始學習控制自己,但往往要非常努力才能做到。所以,就會非常在意其他人的表現,如果別人犯錯沒被處罰,常常就會引發情緒反應。不是拼命告狀,就是故意跟著做,把爸媽氣壞了。在處理上,最好的方式全部一起暫停,等到大家都停止後再說道理;或是請孩子回來到你身邊,但不是直接處罰孩子。這兩個方式都會讓孩子更願意配合喔! 帶孩子沒有唯一的方式,而是要和孩子一起長大,依照年齡給予適當的引導,幫助孩子漸漸地成長喔!孩子需要的是爸媽的引導,而不是僅僅只有處罰或包容兩種方式可選而已喔!

看更多

學齡前

一天不罵小孩很難?黃瑽寧:良好的親子溝通有4大關鍵

親子相處應該是很溫馨的畫面,不過家長吼罵孩子,好像也是家常便飯,小小孩有那麼難教嗎?沒親身經歷過的人,實在難以體會箇中甘苦。孩子平均在兩歲前後會出現人生第一次叛逆期,這個時期開始似乎和爸媽有唱不完的反調,分分秒秒都在和爸媽衝突;大人一旦失去耐性,就用最直接的打罵來壓制叛逆的言行。等到夜深孩子熟睡時,回想今天有些時候好像對孩子太兇了,告誡自己以後不能再犯……結果當然同樣的情節就像長壽鄉土劇一樣,還是永無止境、無限循環似地一再重演。 一天不罵小孩真的很難嗎?到底怎麼樣才能和孩子好好溝通呢?這些都是許多父母的痛點。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提出,良好的親子溝通包含四個元素,除了時時刻刻用心去了解孩子的內心、調整對孩子說話的方法,也要試著減少自己情緒失控的時刻,保持輕鬆的心理狀態。 ◎減少衝突 親子相處時有衝突在所難免,但衝突太多,一整天都和孩子在斥責聲、叫罵聲中度過,彼此壓力都會很大;黃瑽寧醫師建議爸媽,不妨把和孩子說的話,切分為「快樂時間」與「管教時間」,並以「七比一原則」為目標,也就是對孩子說正面的、中性的話,必須是規勸、管教時間的七倍。責罵少了,衝突少了,親子關係就不會那麼緊張。 另外,絕大多數的幼兒,都會有一段喜歡說「不要」的階段,這是因為他們覺得大人說「不要」、「不可以」就是在展現禁止的權力,當他們開始有想要掌握權力的想法,就會說出源源不絕的「不要」,這也是非常容易造成親子衝突的時刻。 所以要改善這個現象,大人自己不能常把「不可以」掛在嘴邊,試著把「不要」變成「要」,把「禁止錯誤行為」變成「去做正確的事」,清楚表達指令,就是一個減少衝突的方法。 ◎試著同理 嬰幼兒的身心都還在成長發展,大人眼裡稀鬆平常的小事,對孩子來說可能是很嚴重的事;如果爸媽不去同理孩子,一味地指責「這有什麼好怕的!」、「一點小事也哭成這樣!」只會讓他們更難跨越心理的障礙,無法排除心中的恐懼。 同理孩子的感受,並且清楚地幫他們說出來,像是「我知道你很害怕」、「我知道你想睡覺了」、「我知道你想這樣/那樣」……可以讓孩子知道他們的感受是被理解的,即使慾望沒有被滿足,情緒也比較能緩和下來,才會達到有效的溝通。 ◎控制情緒 雖然很多爸媽都表示,自己也很不希望用吼叫來管小孩,但孩子脫序、失控、不聽話的情形一多,就實在忍不住厲聲飆罵了,所以和孩子相處,對耐心和脾氣真的是相當大的考驗。 然而,黃瑽寧醫師強調,孩子從六個月大開始,情緒就可能會受到大人影響,爸媽心情不好時,孩子就特別會鬧;爸媽平靜時,孩子也會比較安靜。因此家長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隨時保持冷靜,也能降低親子衝突發生頻率。 ◎做正確的反應 情緒控制好之後,再去正視自己吼罵孩子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並找到解決方案。比方說若是因為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太大、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好好休息放鬆、或渴望強而有力的支援系統,不妨試著降低自己的標準、定期犒賞自己、暫時把孩子交給另一半照顧,享受獨處的時光,心情輕鬆之後再面對孩子,溝通上就會理性得多。

看更多

學齡前

12星座孩子 父母如何妙招引導

每個寶貝都獨一無二,加上個性不同,需要以適合孩子的方式來引導,以星座的觀點來看,如何讓牡羊寶貝意力集中?金牛寶貝變得彈性好溝通?雙子寶貝的穩定情緒法?培養巨蟹寶貝獨立性的妙招…12星座孩子教養術,筆記起來讓你家孩子更好帶! 牡羊座孩子: 春分後出生的牡羊寶貝是隻電力滿滿的金頂兔子,活動肢體是他們流動能量的方式之一,活動時會讓他們感到自信並增加面對挫折的忍受力,也是培養獨立精神的有效策略。當他們顯得焦躁不安時,就是渴望伸展筋骨的訊號,壓抑或是漠視他們的需求,容易導致兩敗俱傷,這時爸媽不妨停下手邊的事物,走出戶外,帶孩子到附近公園跑跑步,接個球,若不方便外出,也可以隨著音樂,做個體操。律動完畢後,寶貝們注意力集中,情緒也相對穩定喲! 金牛座孩子: 如果要家中金牛座的寶貝好好和你溝通,首先切記!先營造一個溫馨的環境,穩定他們的不安全感,尊重他們接受新鮮事物的速度。要求寶貝急著做出反應或回饋時很容易打擊他們的自信,造成日後害羞的傾向。這時可以聽點輕音樂、調整燈光,或是來些宜人的香味,放慢周遭環境的步調。一旦金牛寶貝的呼吸平穩,感覺對了,就算是被要求有些挑戰的事情,情緒也會柔和許多,變得彈性好溝通,甚至還會展現出使命必達的堅毅神情喔! 雙子座孩子: 雙子座的寶貝常有著一雙充滿好奇心的眼睛,喜歡聆聽各種聲音與故事,觸碰新奇的物品,爸媽要稍微區隔出寶貝與自己的生活空間,以防寶貝好奇心大發,隨時上演破壞拆解秀!那爸媽可以怎麼做呢?一方面每天抽出幾分鐘陪伴寶貝認識新事物,二可以帶寶貝接觸人群(公園或超商)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或是適度的使用多媒體,活絡一下他們思緒。當雙子寶貝情緒不安時,可以為他唸故事書,或者聽聽新奇的聲音(動物叫聲)都有助於穩定他們情緒。 巨蟹座孩子: 體貼的巨蟹寶貝,常幫同學拿書包、拿點心,是標準的慢熱型小孩。然而有顆纖細玻璃心的他們,經常掉淚,如果感覺受到傷害,就會啟動保護自我的防護罩,拒絕打開心門與外界溝通,並且產生排外的心理。當巨蟹寶貝情緒低落時,建議爸媽引導他們說出心裡的不愉快,引導他們除了哭泣之外還有別的選擇,如果他們希望冷靜與獨處,也尊重他們的決定,但事後別忘了給予一個大大的擁抱。提醒爸媽,適時的提供巨蟹寶貝學習生活自理的機會,以培養他們的獨立性。 獅子座孩子: 不畏懼在眾人前展現才華的獅子寶貝,擁有極佳的表演天賦,可能較同齡小孩早些享受肯定的掌聲和注視的目光,卻也因而容易患得患失,害怕自己的表現不如預期。當寶貝強力抗拒某些事物時,可能是起因於擔心失敗,這時爸媽可以分享自己克服失敗的經驗,請寶貝用平常心看待,了解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經驗,只要能戰勝自己的恐懼,也是值得稱讚的小英雄!此外,和他們溝通這類話題時,務必挑個私密空間,獅子寶貝不喜歡在公眾面前示弱喲! 處女座孩子: 處女寶貝自律守規則,學習態度認真,對於新事物很快就上手,在生活自理上,爸媽幾乎不用傷腦筋。不過,處女寶貝有鑽研小細節的傾向,也許會在意衣物有沒有按照一定的規則擺放好、鞋子是否放整齊……強烈的秩序性,讓他們難以處理突如其來的變化,那會打亂他們穩定的心情。因此,和處女寶貝有效溝通的法寶之一,就是及早告知他們接下來有哪些計畫,或是和他們一起做規劃,讓他們在身、心二方面都有充足的時間做準備,而不是消耗能量在適應突發狀況。 天秤座孩子:                                                                  喜歡和朋友相處的天秤寶貝,脾氣溫和,情緒也較為穩定。對於人際互動,他們有著異於其他孩子的敏銳度,常從大人們的言談中,猜測自己做到那些行為便會受到讚賞,有提早社會化的傾向。爸媽在引導他們時,不宜採用比較的方式,提及其他小朋友如何如何……,這樣的作為容易刺激天秤寶貝為了得到喜愛,產生討好的行為與話語,有些寶貝因而在人際關係中退縮,有些則是暗中忌妒起朋友。爸媽可以多鼓勵他們欣賞自己的特質,不和別人比較。 天蠍座孩子: 天蠍座的本質相當忠誠與體貼,但也因為太在意情感中的忠誠表現,讓他們從小就容易受到傷害。不過爸媽別擔心!和天蠍寶貝互動有個法則,那就是:「誠實回答,不輕言許下承諾!」天蠍寶貝擁有絕佳的記憶力,如果發現期待中的承諾無法兌現時,將在心理層面上留下遭受背叛與遺棄的印象,導致失去對於爸媽的信任。換個角度來說,一旦和天蠍寶貝建立起誠實的連結與信任,他們將是爸媽最堅定的情感後盾,是最愛爸媽的天使寶貝! 射手座孩子: 相較於思緒活耀的雙子座,射手座更喜歡親身體驗生活中的一切,從小就讓爸媽招架不了他們不停發問的嘴巴或是口袋裡奇怪的小東西。但也因為射手座喜歡體驗,爸媽只要善加引導,大多時候都可以讓他們獨立完成挑戰,好比藉由閱讀書籍,學習如何照顧小動物,或是到露營區夜宿,操作生火與烹飪……。如果爸媽遇到不熟悉的議題,就帶領孩子一起找答案,不塘塞寶貝的疑問,以免激起寶貝嘗試危險的好奇心,適度的給予引導,才是對待射手寶貝的王道啦! 摩羯座孩子: 穩重的摩羯寶貝常是長輩眼中的好寶寶,他們也期許自己能夠早些長大,承擔責任,所以爸媽可以早些讓寶貝負責某項家事,這是建立他們自信的方式之一。又因生性中帶有成熟的氣質,在與寶貝互動時可以省略疊字與過多的語助詞,越早將他們視為成人,便可越早培養出寶貝自律的態度。然而摩羯寶貝可能會有羞於流露情感的傾向,不知該如何向爸媽尋求安慰,爸媽可以挑選情緒主題的童書,協助寶貝認識情緒,合宜地抒發情緒。 水瓶座孩子: 當水瓶寶貝能順暢表達自己的想法後,等於宣告考驗爸媽反應力的日子來臨。友善的水瓶寶貝喜歡嘗試不遵循規則的結果,常會說些讓眾人驚訝的話語,享受特立獨行的新鮮感。爸媽在和水瓶寶貝互動時,可別被他們天馬行空的想法嚇到,驚嚇的表情是餵養他們挑戰常規的養分,冷靜與視之平常的回應可以減低他們惡作劇的衝動。不過爸媽也別壓抑或約束他們的創意,不妨共同做些科學小實驗或變些魔術,以滿足他們探索未知世界的需求! 雙魚座孩子: 出神或發呆是雙魚座寶貝時常顯現的狀態,所以爸媽可能猜不透寶貝的想法。如果要和雙魚寶貝有效的溝通,爸媽可以多引導寶貝說出感受與情境,或是藉由繪畫傳達出自己的想法。此外,雙魚寶貝可能不擅長分配時間與事物的優先順序,生活中容易忘東忘西,這時可以利用圖表或圖示,提醒寶貝養成某種習慣或好行為。再者,音樂是安撫雙魚座寶貝的特效藥,當寶貝情緒不平穩或激動時,可以播放樂曲或安眠曲,有助於平穩寶貝起伏的情緒。

看更多

國小

孩子討厭寫功課?爸媽引導6步驟

書桌前,阿哲不斷地轉著筆。技術雖不賴,但轉久了,終究也失誤了幾次。筆掉了,他也懶得撿。索性從筆袋裡,再抽出另一支鉛筆,繼續轉。阿哲眼神空洞地望著數學評量,很似陌生。或者說,他根本就沒想到要與它熟悉。有那幾題,因為媽媽不時地來到跟前數落「阿哲,你在發什麼呆?還不趕快寫作業。」而勉為其難地動起筆來。至於答案對不對?這也非阿哲所在乎。因為,他自己根本無從判斷正確與否。 「煩死了,寫這些作業到底要幹嘛?真的是浪費時間,討厭死了。」阿哲不時喃喃自語抱怨著。 媽媽看的出來,阿哲對於寫作業這件事情,非常的不愛。她把自己這份疑慮拋給先生「這孩子討厭寫作業,到底該怎麼辦?」「話說,有哪個小朋友會喜歡啊!玩都來不及了。」爸爸這句話,說的倒是中肯。「但作業仍然得寫啊!」媽媽回了這句話,倒也實際。 因為作業非寫不可這現實因素的存在,讓一家三口總是陷入「寫不寫」的拉扯與衝突。 釐清問題的癥結點 有些事情就是你討厭,但卻也不得不面對。逃避雖可恥,但面對寫作業卻沒有用。到底該怎麼辦?面對這問題,請先試著釐清孩子是不能?還是不願? 所謂不能,這和孩子的能力、程度有關。例如孩子在聽說讀寫算,在國英數社自的基礎上,可能相對薄弱。因此,面對眼前作業因為有難度,就容易選擇逃避與放棄。 所謂不願,是指孩子具備寫作業的能力,但是在心態上,他就是不願意去做這件事情。寫作業就像是一種嫌惡的刺激,避之唯恐不及。 有時,孩子抱怨「我對數學沒有興趣」話裡所隱藏的是,他真正在數學概念上出現一些問題。無法理解,因此也很難產生該有的興趣。 找到癥結點,以破解寫作業的困難點,將是非常關鍵的事情。 啟動自信的外掛程式 要讓孩子喜歡寫作業,多少要讓孩子激發出他的成就感。一種我可以,我做得到,我可以掌控,我可以掌握,我可以把我最好的表現呈現出來。因為我會,所以我的能力可以被看見。因為我會,所以我相對會有自信。這是一種驅動力,讓孩子主動去接近,去碰觸這件事情。 當孩子可以優游在寫作業這件事情上,孩子就會比較容易投入在眼前這件事情。 另外,營造出寫作業的愉快的氛圍。有些孩子會漸漸投入寫作業,主要在於他處在一個讓自己產生愉快的情境。例如有許多好朋友共同參與,或兄弟姐妹共同進行。 把孩子教會 當孩子如果是因為不會,而不想要寫作業。這時,我們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把孩子教會。當然,如何教,這也牽涉到爸媽對於眼前作業的熟悉度。當父母不熟悉,真的要讓你來教,你會發現其實是滿挫折的。因此,我們多少可以站在孩子的立場,來同理他的感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這道理。 適度的放手,讓老師、安親班、補習班、家教來引導,或許是另一種選擇的方式。當然,如果爸媽可以親自下場,更是能夠有機會清楚了解孩子的能力狀況。 聆聽孩子的聲音 當孩子討厭寫作業,我們可以試著引導他練習面對問題的癥結所在。你可以試著問他「你認為爸媽應該怎麼做,你才會想要寫作業?」孩子是否很清楚告訴你「媽媽,你可不可以跟老師講,作業不要出那麼多。」「爸爸,數學的因素、質數我不懂,你來教我。」「到底英文單字要怎麼背?」「讓我休息,讓我玩一玩,我再來寫功課。」讓孩子把心裡面的想法說出來,彼此找到一個可以平衡的問題解決模式。 同理厭惡的感受 我們不需要強迫孩子喜歡寫作業。但是至少我們需要同理孩子厭惡寫作業這種感覺。當然,接納這種感覺,並不等同於我們就認同他這種感覺。但是,我們可以協助孩子解決眼前這種厭惡感。如果他終究得要面對的話。 我們可以讓孩子來述說,這種討厭寫作業的感覺。就像他先前經歷什麼樣的事情,在過去面對這些事情。除了逃避之外,是否曾經有哪一種,讓他從討厭,慢慢轉變為喜歡,或至少不至於排斥的經驗。 非做不可的責任 當討厭寫作業是心態上的問題,這時,非做不可的責任也就呼之欲出。 孩子必須要了解,有些事情對自己來說,其實是一種「必要」的責任。除非超出能力範圍,否則面對「責任」是不分什麼喜歡或討厭的。非做不可的責任,這是孩子必須接受的現實。認命,其實也是一種壓力因應與調適能力。 既然討厭,那就乾脆快刀斬亂麻,先苦後甘吧! 請提醒自己,不要任意開啟「你把功課寫完,我就讓你OO」的倒裝模式。為什麼是「倒裝」?當你任意開啟這種看似獎勵的模式,是很容易讓孩子對於寫作業的責任,倒過來,變成可寫可不寫的態度。例如我不想要OO(獎勵),所以我就不需要寫。 獎勵不是不能給。但寧可在孩子負起責任,自發性的把作業寫完,再主動釋放這些OO(獎勵)。

看更多

國小

孩子學才藝是為了爸媽的期許?報名才藝課前要把握的5個原則

目前坊間的才藝課程,真的是非常多元,像是畫圖、鋼琴、珠心算、直排輪、樂高機器人,甚至還有創客、大自然、烹飪。基本上是只要你想得到,不用怕找不到。 在這麼多種的才藝課中,究竟要幫孩子挑選哪一個好呢?特別是當孩子升上小一,下午空閒出來,究竟是要安排上安親班,還是要選擇去上才藝呢?真是讓爸媽們傷透腦筋。 基本上我不排斥才藝課,只是我們必須要先釐清,才藝是什麼呢?是幫孩子培養一個嗜好,還是補強孩子的能力?是孩子喜歡才去學,還是基於爸媽的期許呢?對我而言,「才藝不是補習」,而是給予孩子更豐富的生活經驗,讓孩子其中找出自己的興趣,並持續培養下去。而不是把「才藝班」當做考試的練習場,那不就是失去意義了嗎? 當爸媽在幫孩子挑選才藝課之前,請注意五個原則: 1. 同時不要超過三項 孩子常會因為同學的關係,想要嘗試很多的才藝,爸媽必須要幫孩子適當的把關選擇。一次的才藝不要超過三項,畢竟老師只會教一遍,但是回到家中還是要有練習的時間再做熟練。不然學再多,也只是一直在原地踏步,對孩子一點幫助也沒有喔! 2. 不要將時間全排滿 不論是大人或孩子,都會需要擁有自己的時間。相反地,如果我們把孩子的時間都排滿,一點點空閒都沒有,孩子只會覺得壓力大,又哪裡會覺得有趣呢?這不是和我們想讓孩子學才藝的目的,完全相反嗎?讓孩子有時間、有空閒,才會學會獨處、學會反省,不是嗎? 3. 請重視孩子的興趣 在選擇才藝課,究竟是爸媽的期許,還是孩子的興趣呢?若重視孩子的興趣,孩子往往會選擇自己厲害的地方,來當作自己的興趣。但對於爸媽來說,選擇才藝的想法,則是希望讓孩子可以克服弱點,來作額外的加強。這沒有對錯,只是在加強與訓練之外,也請選擇一項是孩子強項的才藝吧! 4. 選擇適合的教學法 才藝課不同於學校的教育,也會有許多不同的教學方式,可以提供爸媽作為選擇。例如:鋼琴教學上,有的強調唱,有的強調先聽,有的強調樂理,各有不同的特色,擁有不同的教學風格,爸媽可以針對孩子的特質,幫孩子選擇最適合的教學方式。 5. 成就感才是最重要 才藝課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讓孩子在學校生活之外,獲得成就與自信。當學習才藝時,最常見到就是孩子碰到困難,一下子就想放棄。「成就感」並不是孩子每次一學就會,那只會讓孩子感到無聊,成就感經常是在克服自己的弱點後,才會得到的。所以在上才藝課之前,先和孩子約定好要上就要堅持兩個月,讓孩子有嘗試克服挑戰的機會。 當我們希望孩子能培養多才多藝的同時,也需要關心孩子的參與情形,如果什麼東西都只是「搵醬油」一般,什麼都只沾一下,那麼是否反而給孩子多一點空閒時間,多摸索、多查資料、多嘗試,也能有一番獲得?相反地,希望孩子的技巧可以更精進、能力更熟練,才需要去才藝班的不是嗎?那應該是上更多?還是更少呢?

看更多

國小

父母不放手,孩子永遠長不大!拒當直升機父母的3個步驟

睡夢中突然被大女兒輕聲喚醒:媽媽,我肚子餓想吃肉包。昏沉中的我努力擠出一句話:現在幾點?她衝出去客廳秒回:五點半。全身癱軟的我正逐漸恢復意識,正打算奮力起身同時,突然想到快八歲的大女兒是時候可以獨自完成電鍋蒸煮,我決定放手,簡單提醒她使用的注意事項後,便倒頭大睡。不久我們醒來後,她驕傲地向我與先生展示她的成功,並宣告不久的將來會持續邁向小廚神之路。 簡單的肉包事件,讓我回想起碩士論文探討啃老族與原生家庭的關係,諸多學者提到父母不放手,孩子永遠長不大;其中又以研究台灣老父老母的文獻令我印象深刻:對台灣老年人來說,「父母」的角色似乎是一輩子跟著他們的,他們仍然會像過去一樣,對子女不同階段所面臨的人生課題牽掛著、擔心,並盡自己所能地付出。在我近年所接觸的老年個案中,再再印證此篇論述。 將子女當成是寶捧著,形成了所謂的「直昇機父母」,意指家長如同直昇機在高空盤旋,緊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一有需要就馬上衝下來保護控制。美國心理學家Madeline Levine提到:直升機父母的人雖然過度的「出席」,參與兒女的生活,但在心理上卻是缺席的。直升機父母可能是出於好意,只是因為父母本能性的懼怕,導致好意走錯了方向。 1.慢慢放下父母的保護傘 父母要認同孩子的自立能力,慢慢放下你們的保護傘,不要什麼事都搶先幫孩子安排好。 2.讓孩子安全地受傷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萬一受到傷害,雙親不必過度擔心,在遠處守護即可,一定要讓孩子有受到挫折的體驗。 3.雙親停止為孩子扛責任 雙親要讓孩子自己扛起失望的責任,如果一直幫孩子扛責任,他永遠學不會自我負責。 不放手,你和孩子都不會自由。

看更多

國小

小學孩子愛頂嘴、沒大沒小?7招幫助親子相處更輕鬆

當家裡有個不大不小的7-12歲孩童時,親子時光似乎變得有點困難,他們不再是過去乖巧聽話的幼兒,但又還沒成熟到當個獨當一面的青少年。他們可能開始學會頂嘴、對父母怒吼,甚至會在每次你開口想講話時瞪你與或對你翻白眼。你可能覺得憤怒,接著是受傷。 但對他們而言,這時期的孩子日子可能也不好過,每天充滿了困惑、挑戰,甚至有時感到害怕。每天他們都在尋找自己,找尋自己的興趣、天分,每天都脫離父母一點點。以下是給家裡有這時期的父母的一些小建議,幫助彼此都能過得輕鬆愉快一些。 1. 維持你的父母地位 這時期不是當小孩朋友的時候,儘管外表看起來剛好相反。父母在這時期的工作是幫助孩子度過這段充滿困惑與混亂的階段。當父母守住了父母的地位,最終,他們也會找到合宜對待父母的態度。 2.畫下明確的界線 當家裡的小大人開始宣示自己的獨立時,也是父母開始重新制定家裡規矩的時候。父母應先確定對自己最重要事,像是明確對錯的問題、誠實、或是學校成績等。然後放棄一些長期看來也沒太重要的小事,例如每天整理房間,或是每天穿乾淨的襪子等。 接著,父母要讓孩子清楚知道父母的底線在哪裡。有13歲女兒的一位母親表示,她可以忽視女兒跟她講話時會翻白眼或用強烈的字眼,但是她女兒知道她的底線是講話時聲音不可以提高,也不可以話講到一半中途離場。要注意的是,這種彼此對話的原則需要盡早建立,不要等到事情發生才開始矯正。若等到小孩會對你大吼[我恨你!]時,就代表時機已經太晚了。 3.選擇合適的處罰模式 當孩子還小時,父母可以用正向教育法(讚美或是給乖寶寶貼紙)或是罰站等方式,來讓孩子做你想要他做的事。但當孩子到了9歲以後,父母慢慢發現過去的懲罰方式都沒用了,幾乎沒有一個大小孩願意被一隻冰淇淋甜筒給收買,願意一個禮拜都不玩電動。 有兩位10歲及14歲孩童的母親表示,她發現對他兩個小孩最好的處罰方式是剝奪他們最愛的權利—玩電動或是玩手機。無論父母的決定是什麼,都要貫徹到底。一旦父母沒有說到做到,小孩馬上就會佔便宜,你就很難再確立原則了。 4.重新確立尊重 告訴孩子你也是個人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跟你孩子說,當她對你大吼大叫時,你也會受傷。同時,也要記住尊重是雙方面的事,尤其當父母也對小孩很生氣的時候。學習也對小孩說對不起,例如當父母也在小孩話沒講完時就忍不住打斷她時。 5.讓情緒慢慢恢復 當雙方都在火氣上頭時,允許雙方都退一步,讓情緒慢慢降溫。鼓勵你的孩子在激烈的情緒中休息冷靜是被允許的。父母可以說:[似乎我現在無法跟你溝通,讓我們彼此都冷靜一下再說。]小孩可能會大聲哭著喊:[我不能冷靜!]不過她會慢慢學習,學會待在房間裡面幾分鐘,慢慢整理好情緒再出來。 6. 享受親子時光 帶你的孩子出去吃頓早餐,或一起去公園散個步,就你跟他。不要設定彼此聊天的話題,讓他講他想講的,即使是討論你完全不感興趣的電玩遊戲。當你孩子想跟你聊天時,設法全身灌注聽他分享,即便只有幾分鐘也足夠,這讓你小孩瞭解他對你很重要。若父母當下真的再忙,也告訴你的小孩何時你有空聽他分享。最終,他們會瞭解你喜歡聽他們分享,又不會急著論斷不重要的細節。 7.設定家庭日 即便你的小孩亟欲獨立,但他仍是個孩子。有位母親看到每週的課外活動把孩子脫離家庭脫離得太遠,她決定讓每週四晚上成為[家庭日],沒有朋友聚餐、沒有活動、沒有電腦、沒有電動。那一天,整個家庭要聚在一起,一起煮菜,一起玩遊戲等。那位母親說:[這讓我的小孩瞭解我們仍是一個家,一個他們可以在其中做自己的家。] 參考資料: 7 Ways to Fix Rude Tween Behavior 延伸閱讀>> 家長想不通但子女卻能想通 為何小孩會說謊

看更多

青春期

【專訪】醫師娘Flora親子真心話大考驗!媽媽盜用孩子Line?背後原因曝光

陳保仁醫師與Flora育有兩子軍翰、禹翰,常在社群分享生活點滴,BabyHome邀請醫師娘Flora來場親子真心話大考驗!孩子口中的女超人媽媽Flora在每個成長階段如何與兩個兒子溝通?孩子們又如何看待父母的教養方式?且為何媽媽曾盜用孩子Line?背後原因曝光。 爸爸像老爺,媽媽如總管,兒子趣談眼中父母     陳保仁醫師過往接受BabyHome專訪時曾提到,孩子剛出生時因工作繁忙,「一不小心才發現小孩已經三歲了!」後來他不斷修正當爸爸的方法,保持親子緊密關係,如今哥哥軍翰、弟弟禹翰都已是大學生了。而在Flora與孩子的心目中,爸爸扮演何種角色呢? Flora笑稱先生在家中像「老爺」,生動形容「還要有丫環陪玩的那種老爺」,軍翰、禹翰則認為爸爸是負責玩樂的陪玩派,媽媽如細心的總管,禹翰不忘吐槽老爸:「小時候爸爸會帶我們出去玩,長大以後他真的就像老爺,會把想要玩的資料丟給我們,要我們規劃好以後再帶他去。」 家家教養方式大不同,在陳保仁醫師與Flora家中,孩子爆料爸爸屬於碎念型,禹翰說:「他經過看到你的時候一定會念個一兩句,所以平常碎碎念我就當耳邊風(笑),但當爸爸慎重和我語重心長溝通,那就代表我需要做改變了。」相較於爸爸的碎念,Flora說的話孩子反而較專心聽,因為他們認為「媽媽的話含金量比較高」,以及邏輯和道理較符合孩子想法。 禹翰表示爸媽的人生資歷較豐富,「既然會想要提醒你就代表一定是哪裡有問題,雖然我當下會有情緒無法馬上接受,不過事後仔細想想會發現爸媽說的話其實也蠻有道理,自己再去調整改變。」 圖片來源/​陳保仁醫師與芙蘿拉FB 沒有不舒服,也沒有很舒服? 相較於個性外放、善於表達自我的弟弟禹翰,哥哥軍翰顯得較為內斂,面對父母教養屬「逆來順受型」,對於爸媽給予的建議通常不會明確表達不喜歡,而是「消極的」接受。 「我不會不舒服,也沒有很舒服,感覺沒有什麼負面情緒,心想就照著爸媽的意見做吧!」不過,每次都累積一點點的不愉快,長久隱忍情緒的負面能量,造成他偶爾情緒爆發的情況,「某天剛好心情很差,又因為類似的事情刺激到我的話,就會一次大爆發。」 面對孩子突如其來的爆炸情緒,Flora的做法是「溫柔溝通」,引導孩子說出心裡話。 「我鼓勵男生要把情緒說出來,我會告訴他愛你的家人很在乎你,同樣一件事每個人的感受不同,也請你教教我們怎麼對待你。」Flora發現男生的通病是只說「我不喜歡、我不要」,卻沒有把為什麼講出來,因此家長並不瞭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很多爸媽可能以為孩子大了想講就講,不講就算了,卻造成親子間的誤解、衝突,因此爸媽的引導與溫柔溝通非常重要。 爸媽管越嚴,孩子可能離你越遠 談到教養風格,孩子不同年齡階段Flora的對策又是如何?幼年期間,她在品格、生活教育上嚴格把關,先打好底子「不學壞」,同時訓練孩子「家事是大家的事」,包括上完廁所必須清理馬桶,讓下一個人也能使用到乾淨的環境等,而在課業學習上的要求反而相對較鬆。 Flora回想當年自己還是孩子時,對大人的教養方式有深刻感受,「當年長輩講太多我都覺得像天馬行空,你自己都做不到了!所以換我當媽媽時會特別注意自己的行為,以及關心孩子情緒上的處理。」 例如好動愛玩的禹翰在國中接觸較多新事物,Flora在生活規範上管得較嚴。禹翰回憶青少年階段有些反抗心理,「我覺得好啊!你管我那麼多,那我就不跟你講了,而且講了你又要管,我不是吃虧嗎?」因此,媽媽對他的教育宗旨就是「不要學壞」,以及不攻擊別人、不交壞朋友,或有不良習慣如抽菸、喝酒等,剩下的就聽天由命、一切隨緣,禹翰開玩笑的說:「對啊!她只要閉上眼睛,我很快就會長大了啦!」 圖片來源/​陳保仁醫師與芙蘿拉FB LINE被盜了?媽媽在學校群組用孩子身分發言 當我們問到,親子間曾發生過印象最深刻的衝突是什麼?國中時任何事都願不跟媽媽說的禹翰坦言,當時媽媽管得嚴,導致他反而習慣說謊,理由相當簡單:「因為直接跟她說實話,我絕對不可能出去玩,只有騙媽媽我才有機會。」 某天禹翰放學後想和同學一起吃飯,隨口編了「在學校幫忙老師」的理由,媽媽也非省油的燈,一聽就知事有蹊蹺,加上兒子過了晚飯時間尚未返家,讓她相當擔心。 禹翰晚歸那晚,人在公車上的他發現「奇怪!怎麼有人在我的群組用我的身份發言?我明明就沒有打字,我是被盜帳號了嗎?還是有駭客?」沒想到背後發言的是Flora,手機的對話框出現「我是禹翰媽媽,你們知道他人現在在哪裡嗎?」那時班上同學們不相信,甚至開玩笑回訊「禹翰你不要騙人了啦!」 原來,Flora的原生家庭一直都有報平安的習慣,第一次遲遲沒有收到訊息,就是等到警察來電通知父親車禍過世,讓她對家人未報備晚歸一事有陰影。禹翰晚歸的那天已超過九點,Flora沒有收到任何孩子的訊息,恰好之前禹翰曾在她的平板登入LINE帳號且未登出,只好出此下策想得知孩子是否安好。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事後母子並未發生爭執,「我自己知道錯了,只好跟媽媽道歉。騙成功就是賺,不成功就是賠,但有和同學吃到飯了,我就開心啦!」孩子主動認錯,就此打住了原本可能掀起的一場親子風暴。 家有大學生孩子,陪伴和鼓勵不可少 隨著孩子長大,在校和同儕相處的時間變長,即便Flora如此用心陪伴孩子,但她還是自認必須接受了解他們的程度會越來越少,「孩子的所見所聞不再像小時候24小時跟我在一起的模樣,但我了解他們的比例大概60分沒問題。」 Flora告訴孩子,進入大學就是步入社會前的預備期,爸媽不會再嚴格以對或下指導棋,想要做哪些事情可以提出計畫,若爸媽能力許可就支援幫忙。她也提到,此階段應陪伴孩子找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而非用爸媽的經驗值來教他們怎麼做。 此外,要鼓勵孩子維持一定成績。禹翰分享自己把「玩」的排序放在「念書」之前,而陳保仁醫師對此給兒子何種建議?禹翰說:「爸爸有說過我的成績雖然不用太好,但也不能太爛,至少要在平均上下,這樣才有機會哪天變黑馬闖出名堂,如果你什麼都沒有準備,是不可能突然成功的!」 圖片來源/​陳保仁醫師與芙蘿拉FB 經歷腦動脈瘤栓塞手術,Flora期望孩子健康至上 成為媽媽20多年,Flora感謝軍翰、禹翰在成長路上沒有讓她擔心到無法入睡,他們的到來,也讓自己重新再體驗了一次童年。前幾年Flora經歷了人生中的難關,因腦動脈瘤栓塞進行手術,還曾錄音錄影和先生、兒子交代後事,所幸手術順利成功,因此她期許:「我很希望孩子不要像我和老公一樣,為了拚命工作而忽略照顧自己的健康。」 對於自我,Flora的願望並非追求像二、三十歲的外表,而希望自己在每一個歲數中能享受當下的人生,也將把照顧伴侶、孩子的排序往後挪,「孩子都長大了,我會把祝福放前面,不要把擔心放前頭,期望孩子都順利成長,我也完成自己想做的事。」

看更多

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難溝通?教你4招拉近親子距離

17歲潘同學的父母經常為離婚爭執,令她擔心被拋棄,無心課業,成績下滑,父母卻未加以溝通,直接責罵,心結逐漸累積,她開始染髮、喝酒、沉迷網咖,自我懷疑、否定,甚至以自殘緩解情緒,最後潘同學因自殺未遂被送至醫院。 親子關係處理不當 恐讓孩子做出極端行為 據衛福部統計,青少年自殺死亡率連年攀升,至108年更高居青少年死因第二位,顯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台北慈濟醫院許雅惠臨床心理師說明,青春期是兒童發展到成人的重要過渡期,良好的親子關係至關重要,若疏於溝通或相處方式不當,恐致孩子激進反抗,加劇關係惡化,無法發展出良好的自我認同,恐造成角色混淆、心智年齡停留、未來無法脫離家庭步入社會。 此外,網路普及、社交方式改變,皆易導致青少年在虛擬和現實世界的角色交替中,產生混淆、迷失自我,如未能良好溝通,孩子極可能為了尋求關注與認同,做出極端行為。 孩子健全身心發展 這4招是關鍵 許雅惠臨床心理師建議,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可透過下列方式: 1. 鼓勵表達:父母應以引導取代單向要求或命令,傾聽孩子心聲,除了能讓孩子感覺被尊重,也能訓練表達能力。 2. 尊重孩子隱私:青春期孩子的自主性及個人意識增強,然而家長常以「關心」為名,侵犯隱私。尊重,給予私人空間與信任,他才會學著尊重別人。 3. 容許健康冒險:青春期的孩子腦部蓬勃發展,出現自我意識,家長可引導其思考此事的意義及後果,並事先說好規則,給予選項,不對事件做好、壞論定,讓孩子學習為自己負責,以降低摩擦。 4. 切勿直接批判:父母直接的否定、批判會降低孩子的自信及自尊,瞭解事件動機、細節再給予建議及選項,並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看更多

青春期

別再問「為什麼孩子不聽我的話?」最新研究:青少年的大腦會「濾掉」媽媽的聲音

每個父母都曾在某個時候憤怒地問自己:「為什麼我的孩子從來不聽我的!?」現在,科學家們透過研究已證明 : 青少年真的不會聽母親的話,因為他們的大腦會將媽媽的聲音阻擋在外。媽媽們可以釋懷的是,這不是孩子針對性的個人行為,而是一種人體的自然功能。 Lockdown photo created by freepik - www.freepik.com 這篇發表在《神經科學期刊》上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大腦會從聽媽媽的聲音轉向同齡朋友的聲音。研究人員針對46名7至16歲的孩子進行了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以了解當他們聽到母親的聲音和陌生女性的聲音時,大腦會發生什麼反應。這些孩子的智商都在80或以上,並且都是由生母撫養長大。不過要注意的是,這項研究不包括男性或非二元性別照顧者。 過去有研究顯示,當嬰幼兒聽到母親的聲音時會激活大腦的獎賞中樞,但這次的新研究發現,13歲及以上的孩子並不會有相同的反應。相反地,當他們聽到陌生女性的聲音時,大腦的獎賞中樞才會動起來。主要研究作者、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臨床副教授Daniel Abrams博士解釋道:「就像嬰兒知道要聽媽媽的聲音一樣,青少年也知道要聽新奇的聲音。青少年想和朋友及新朋友們在一起,他們的思想越來越敏感並且會被這些陌生的聲音所吸引。」 青少年的大腦正逐漸轉向更加獨立,這完全是自然和意料中的事。事實證明,青少年的大腦可能會根據重要性級別過濾聲音類型,所以,媽媽不再是青少年的第一位,反而可能是班上那位可愛的同學佔據了更多的思考空間。由於青少年對冒險和新奇事物越來越感興趣,這種令媽媽煩惱的新行為可能就顯得更有意義了。 這項研究除了讓媽媽們釋懷之外,也可能有助於科學界更清楚地理解自閉症兒童如何以及為什麼會適應特定的聲音和社會刺激。例如,自閉症幼童對母親聲音的反應似乎沒有如無自閉症幼童那般強烈。Abrams博士在2019年接受史丹福醫學新聞中心採訪時表示:「患有自閉症的孩子經常忽略周圍的聲音,進而導致他們在社交方面的困難性,但我們還不知道原因何在。」 Reference:  Study Finds Teens’ Brains Block Sound of Mother’s Voice—Yeah, Moms Know

看更多

青春期

陳志恆心理師:表達真有那麼難?當孩子口中只剩下「不知道」

少年話少便是德? 圖 / Pixabay 如果你有機會認真坐下來與國、高中的孩子們談談,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十次中有七、八次你會感到很挫敗。 「不知道」、「都可以」、「還好」、「隨便」、「沒差」……你可能常會獲得這種極簡風格的回應。也就是往往你講了好幾句,他們總回你個兩、三字。 有時候,真的很想抓狂!表達真有這麼困難嗎? 或者,這是種流行文化,所謂「少年話少便是德」?仔細觀察孩子們同儕之間的互動,卻又覺得他們可以幾哩呱啦說個沒完,怎麼面對師長就變得「惜字如金」了? 極簡風:有問必答,絕不超過三個字 有人說青少年是所有人類中最難以溝通的一群。因為身為輔導老師的關係,我常有機會與孩子們聊聊內心事。有人可以侃侃而談,欲罷不能;也常碰到那種臉色臭臭、裝酷擺悶的孩子,雖有問必答,但從不超過三個字;當然也不會正眼瞧你一下。 而與輔導或心理衛生有關的課程,也多半都需要透過討論分享進行。孩子們可以在台下和同儕聊到屋頂快被掀翻,當被「邀請」起來對著大家發言時,則又啞口無言。剛才的長篇大論跑哪兒去了呢? 於是,當我還是個輔導界的菜鳥時,如何讓孩子開口多說點話,便成了每日工作時的首要挑戰。 允許他們可以說,也可以不說 帶青少年的小團體時,我常會對成員在團體中的沈默不語感到焦慮。照慣例,在第一次團體聚會時,會叮嚀一堆團體需要分享討論的之類的話。接著我總會補上一句:「雖然希望你們多發言,不過你可以選擇多說一點,或少說一點,也可以都不說,我們都會尊重你」。 我真的可以允許成員在團體裡不說話嗎?我很懷疑我的尊重是否恰當。然而,我仍堅持尊重成員說與不說、說多說少的權利。通常,成員會頗賞臉地分享不少想法,一些一開始較為沈默的成員,到了團體中後期也能侃侃而談。 我逐漸領會到,在與這些國、高中階段的孩子互動時,允許他們用他們想要的方式發言,往往能讓他們更願意多說一點。 有些老師或家長常把一些孩子轉介給我,並且叮嚀我:「這孩子什麼都不肯說,麻煩你了!」(這是怎樣??)後來他們卻會訝異於孩子為什麼肯對我透露這麼多?(其實孩子還說得更多,只是沒得到他們允許,我得稍微保個密) 我做了些什麼?其實,就是在晤談一開始,開宗明義地告訴孩子:「你也許想跟我談一些事情,也許不想。你可以選擇多說一點,也可以少說一點,也可以什麼都不說,我絕不勉強,也絕對尊重你!」往往說完這串話,孩子便開口說起自己的故事了,根本無須多問些什麼。 如果孩子真的什麼都不說呢?其實很少見。我通常會靜靜地在一旁等待,因為我承諾過不勉強他說話的。 不是表達能力差,而是沒有表達的意願 孩子們其實很想說,就看大人們願不願意聽他們說,允不允許他們用自己的方式來說。他們的表達能力不是不好,關鍵在於有沒有表達的意願;他們在意的是你是否認同他們的觀點,接受他們的看法,或者至少不被反駁。 孩子口中最常出現的「不知道」,其實不是真的不知道,而是「我不想說」,因為「說了你們也不會懂」或「說了你們也不會信」;甚至說了還會被罵被批評,於是用「不知道」一言以蔽之。 其他簡約風的回應方式,也是如此。當他們不認為自己所說的會被接納,但不說話又可能會被罵時,就會出現「還好」、「沒差」、「都可以」……這樣的極簡詞彙,通常肢體也是封閉和防衛的。反正多說無益,簡單說個可以交差的就好,這是一種「消極配合」。 減少消極配合,將發言的主導權還給孩子 從心理層面來看,「消極配合」是一種爭奪主導權的行為,看似配合,卻讓你沒輒,以展現自己在雙方的互動中,握有自己言行的主導權。所以,減少消極配合的最好途徑,就是直接將主導權交還給孩子,讓他知道無論如何他都有選擇該如何回應的權利。 更深一層的反省,身為師長的我們,是否在日常生活中,願意讓孩子擁有充分表達的機會,也尊重孩子所表達的任何話語內容。我們是否願意停下來傾聽孩子到底在說些什麼,並且鼓勵孩子多說一點,而非一直評價是非對錯。當有人願意聽,便會感到被重視,孩子們將會滔滔不絕地說,同時開始練習用別人能聽懂的方式表達。 對青少年孩子們而言,表達一點都不難,只要獲得絕對的尊重就行了!

看更多

特殊兒

【專訪】快艇衝浪女神陳美彤Kimberly家有青少女、妥瑞兒,熱血教養力化解親子問題

快艇衝浪女神陳美彤Kimberly,是一位創業家、高人氣專業健身教練和兩個孩子的母親,當年她為陪孩子運動才接觸滑水,親子擁有共同興趣為家庭帶來意想不到的影響。Kimberly談到與15歲女兒陳宥蓁相處,從碰撞到和解,她感動淚灑專訪現場,更積極陪伴11歲兒子陳盛義面對妥瑞症,直呼這是上天給的「secret weapon」,在教養路上她維持一貫熱血又不設限的正能量,希望將這種精神傳遞給更多父母。 從手忙腳亂,到天塌下來也不怕的母親 陳美彤Kimberly身分多元,她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有「快艇衝浪女神」的稱號,同時也是美傑仕集團OPI副董事長和專業健身教練。對於孩子教養極度用心的她,當年與滑水結緣就是因為陪著孩子上山下海玩遍戶外活動,全家一起到台北社子島體驗快艇衝浪後,沒想到媽媽一試成主顧,如今不但登上世界最大快艇衝浪協會CWSA「Masters Women Surf」組世界第一,女兒陳宥蓁也拿下業餘女子組第5名、世界排名第19名。 美妝界的運動家陳美彤Kimberly,不分春夏秋冬,風雨無阻,都在基隆河與淡水河上練習快艇衝浪( 圖片提供:Kimberly的熱血人生、星予國際) 回憶新手媽媽時光,Kimberly說:「當時我是一個超級容易緊張的媽媽,手忙腳亂、怕東怕西、不知所措...女兒第一次發燒的時候我都嚇哭了!」當媽後她跟著小孩一起成長,成為「就算天塌下來也不怕」的強韌母親。Kimberly分享女兒襁褓時期非常好帶,不易哭鬧,她形容「幾乎安靜到讓人忘了家裡有嬰兒的存在」,如今女兒已長成亭亭玉立的青少女,正值青春期,眼看親子關係趨於緊張,Kimberly費了極大心力修復母女關係。 青春期耳洞抗爭,「不給穿,我就自己穿」 「可能因為女兒青春期賀爾蒙改變,加上課業壓力大,母女間有些小口角,於是我想盡辦法來培養親子間更好的關係。」青春期孩子總對新鮮事物躍躍欲試,Kimberly因此有了許多擔憂,「我擔心她可能會受傷、或是態度、心態不對,會想用自己的想法來導正她,難免產生較尖銳的對話和摩擦。」 「你講夠了沒?你念夠了沒?」面對女兒突如其來的這些話,Kimberly坦言有時還真招架不住,但讓她驚訝的事還不止於此。近期親子因「穿耳洞」事件氣氛緊張,原本Kimberly擔心女兒若穿耳洞,會花太多時間在外表上,因此和她約法三章,「若妳能把生活、成績都顧得很好,讓我知道你不會因此分心我就帶妳去穿!」後來女兒表現優異,也如願兩耳各穿了一個耳洞,但女兒卻想要更多洞,遭到先生極力反對,女兒抗爭:「這什麼年代了,爸爸老古板!」衝突一觸即發,心力交瘁的Kimberly還得做中間人幫忙調停、安慰。 某天半夜,沒想到女兒自己將耳針以火消毒,親手又穿了三個耳洞,「她說覺得讀書壓力很大,就自己穿了耳洞,我聽了倒吸一口氣,她甚至連抗發炎藥膏都買好了。」女兒還說:「你看我穿了多漂亮,麻煩你告訴爸爸我做了這件事,而且我很美!」Kimberly邊說邊大口吸氣平緩情緒:「家有青少年孩子,我真的時常覺得需要深呼吸一下。」 Kimberly希望能當女兒的朋友,培養親子間更好的關係。( 圖片提供:Kimberly的熱血人生、星予國際) 滑水是母女共通語言,在浪中告白和解 為找回母女間的溫情,Kimberly某天等到女兒放學,出其不意帶她去河邊滑「傍晚場」,當時夕陽灑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兩人聽著一波波的浪濤聲,水天一色彷彿置身國外,女兒突然轉頭深情告白:「媽媽,我覺得好紓壓喔,其實我讀書壓力很大,在水上整個人的壓力都釋放開來了...可不可以每個禮拜都來滑這個時段,就你,跟我。」Kimberly訴說的同時已忍不住落淚,母女原本僵持的關係得以化解,讓她感動不已。 滑水是兩人的共同語言,每週固定的水上約會,成了專屬於母女最私密的時光,不但修復Kimberly和青春期女兒的關係,更讓兩人感情更緊密。在大自然的水上世界,她們可以暫時拋開都市、學校的壓力,兩人共享一片浪,在同樣的水平上對話,互相鼓勵、支持。 Kimberly對親子關係經營的努力,孩子都深深感受得到,女兒曾透露「你是我眼中的酷媽媽,Miss impossible,媽媽把什麼不可能的事都變得可能。」提到這一段,Kimberly又再度淚崩表示:「原來我努力做的事孩子都有看在眼裡,希望這會帶給他們正面的影響。」 女兒陳宥蓁是Kimberly在水上最美麗的夥伴、也是她的力量泉源。( 圖片提供:Kimberly的熱血人生、星予國際) 每週固定的水上約會,成了專屬於Kimberly母女最私密的時光。( 圖片提供:Kimberly的熱血人生、星予國際) 將妥瑞症視為上天給兒子的「祕密武器」 我們詢問,當鎂光燈都落在媽媽和姐姐身上,Kimberly的小兒子陳盛義會不會吃醋?Kimberly眼睛一亮說:「才不會!他超有自信的好不好,是個運動專家,才11歲已經越級參加網球比賽了。」兒子與運動結緣,源自於五歲那年發現患妥瑞症有關。 「人會害怕是因為無知,我也曾因兒子有妥瑞症而哭過,擔心孩子跟別人不一樣,但了解後發現這不是病,還意外替我們開發了孩子的運動潛能,家長們不要自己嚇自己!」醫師評估後建議陳盛義不必吃藥,只要找一項運動專注去做,讓多出來的「電」有地方釋放即可,於是Kimberly帶著兒子學游泳、踢足球、跑步、打網球樣樣來,運動後果真妥瑞症的症狀越來越少。 Kimberly的小兒子陳盛義擁有高度運動天分,媽媽形容他像「金鼎電池」,不論游泳、跑步、網球各項運動都速度敏捷。( 圖片提供:Kimberly的熱血人生、星予國際) Kimberly告訴孩子「上帝讓你有妥瑞症,一定是要給你特別任務」,她以名人故事和兒子分享,例如音樂神童莫札特被高度懷疑有妥瑞症;美國知名足球運動員提姆·霍華德(Tim Howard)也曾說,守門神速的原因是有祕密武器──妥瑞症,神經傳導特別快。兒子聽了這些案例後信心滿滿,在學校不但游泳是全年級最快的,跑步也創下校內紀錄,更在網球領域發光發熱,從會外賽打入會內賽,連教練都說他是不可多得的網球好手,能以一年的資歷與五年的選手對打。Kimberly說:「他現在反而變成學校的風雲人物,還會驕傲的向同學炫耀『我有secret weapon妥瑞症』,媽媽的信念很重要,怎麼教育孩子會影響他一輩子。」 信仰反轉人生,石頭經琢磨便能大放光芒變鑽石 Kimberly熱血又正向的人生態度,源自於信仰帶給她的無限力量,34歲那年受洗後,她看到不一樣的自己。Kimberly過往缺乏自信,也曾遇過成績不夠好,老師將考卷撕爛後要她一張一張撿起來的負面經驗,「我的自信心被打趴在地上,總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優秀,總是反過來檢討自己,連年輕時談感情也是,若吵架了,我就會想我一定是哪裡不夠好,男朋友才會不高興...。」 信仰帶給Kimberly翻轉人生,讓她擁有新的眼界去看不一樣的人事物,重新活出熱血生命。就以滑水來說,她人生第一次體驗快艇衝浪就滑了一公里,這才發現原來每個人身上都有不一樣的天賦、恩賜,端看你是否願意去發揮、挖掘出來。「原本我只是一顆石頭,但因為琢磨後才發現它是一塊發光的鑽石,每個人都是可以發亮的!」Kimberly說。   母親是家庭精神支柱,媽媽開朗孩子也會擁有樂觀人生 Kimberly不但身為快艇衝浪選手、健身教練,還能兼顧家庭與事業,是怎麼做到的?她說關鍵在於「是否有決心,願意跨出第一步」。當初她考健身教練時,證照班上都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只有她一人超過40歲,「很多人可能會貼標籤,說都幾歲了還來考?或自我放棄說不行啦!這太難了我沒辦法。」而Kimberly在眾人不看好的情況下,更加努力考取了健身教練證照,同時她也想以身作則給孩子看,再難的事只要努力就有希望,「成功的人會找方法,讓自己離夢想更靠近,而失敗的人只會找藉口。」她以堅定的語調說著。 在家庭角色中,Kimberly認為母親是家庭精神支柱,因此總是鼓勵自己要做身心靈都開心的媽媽,「現代已不像連續劇阿信那樣,要做得辛苦、痛苦才叫做偉大的女性,而是把自己照顧得好、不讓愛你的人擔心,媽媽要有樂觀開朗的信念來傳遞給家人。」Kimberly強調,母親是孩子仰望的對象,若媽媽總是很開朗,孩子也會擁有樂觀的人生態度。 Kimberly笑著說,她很喜歡現階段的自己,心態成熟、知道自己想要追求什麼,不會因為生活忙碌或有了媽媽的角色,就放棄自己的夢想,「我要活出精采的生命,因為孩子是看著我長大的,像我女兒就常說,長大以後要像媽媽一樣勇敢生活,我相信她未來也能成為一位勇敢的女性。」Kimberly替廣大的母親加油打氣,媽媽勇於追夢、正向熱血且活得健康快樂,全家人都會跟著你的腳步往同樣的目標邁進。 Kimberly努力拉近與孩子的距離,扮演亦母亦友的角色,帶領全家人一起過著熱血正向的生活。( 圖片提供:Kimberly的熱血人生、星予國際)

看更多

特殊兒

過動兒上小學,3原則教你這樣應對在學校的意外狀況

在學校發生意外,該如何應對? photo created by pvproductions - www.freepik.com ① 不濫道歉 ADHD 兒童的父母,都會展露自我姿態較低的態度。有些家長覺得「小孩就是這樣嘛」,因而對言行放任不管,這確實是父母的問題;但若過於貶低自我認同,無時無刻都在替孩子道歉的父母,也是個問題。 孩子在公開場合大聲喧嘩,反射性地先責罵孩子,然後請求他人諒解的行為,到底是為了孩子好,還是父母覺得丟臉又想要免於責難,非常值得深思。父母若總是不明究理就先責備孩子,這只是讓他被世人認定「他就是個不禮貌、沒被教好」的小孩而已。所以,請先忍住想急於道歉的衝動,明理的父母會先瞭解實際的狀況,再來面對孩子。 狀況 1:溜滑梯上,與自己的小孩相撞而嚎淘大哭的小朋友 正常的劇本都是,爸媽先認為是自己的小孩不對在先,事發後先安慰在哭的小朋友,回過頭再用力指責自己的小孩說:「你怎麼不小心一點呢! 」對吧? 但在釐清狀況之後,才發現根本是對方不遵守遊戲規則所致。雖然會認為自己的小孩也應該要負起遊玩過程中,必須保持安全的責任,即便父母心知肚明是對方的問題。只是重點在於,最一開始父母是怎麼認定自己的孩子。 狀況 2:被其他小朋友言語挑釁 乍看之下,會以為是孩子在欺負朋友們,但靜靜地觀察後會發現,孩子是受到言語挑釁,進而展開追逐。雖然看似單純嘻鬧,但如果被孩子不懂得節制力道而弄到哭了,大人們就會上前關注。對孩子來說,他們只是在玩。但朋友們卻異口同聲地說是他欺負他們,這已經夠誤解了。如果這時,媽媽又說了:「他們說不要玩了,就該放手啊! 」這句話,只會讓孩子感到更加委屈,心情更鬱悶。 這些不恰當的反應,都是因為父母先入為主認定 ADHD的小孩就是這樣,理虧在先,於是不分清紅皂白,凡事都先低聲下氣,好像這樣就無關自己的責任。當發生問題時,讓周圍的人能有藉口將矛頭轉向到孩子身上,父母這種態度,反而會造成孩子內心更大的傷害。 不要因為是 ADHD 的孩子而感到丟臉,如果父母因此自我貶低,孩子只會更加畏縮。對 ADHD 孩子來說,只要是家以外的地方,每分每秒都是戰場,父母必須隨時成為他的盾牌,減緩孩子直接受到的衝擊,並幫助他將衝擊轉換為經驗。 為了孩子,更要挺起肩膀,理直氣壯! 並非厚顏無恥,也不是要偏袒。自責和道歉是 ADHD 父母的品德,但不要輕易低頭,不可以因為孩子本身是 ADHD 感到抱歉,ADHD 不是任何人的錯。 photo created by tirachard - www.freepik.com ② 所有問題都透過學校 以前,只要我一知道孩子在學校發生衝突時,就會馬上打電話給對方父母,試著向他們說明狀況。因為這件事,我被班導師唸了一頓。班導師說孩子在學校發生任何問題,請優先和他商量。 問題發生時,讓「學校」成為家長和家長的中間人,這也會賦予學校有著必須妥善處理的責任感。當學校介入,相對公平公正,雙方家長也有尊重校方的必要。不過,若學生家長們打算私底下解決問題,很多時候會因為彼此的情緒和保護各自小孩的立場下,導致事情越演越烈。像這樣,只要一次溝通破局,即使之後校方介入,解決的機會也很渺茫。 情複雜化。就算對方父母先打來,也必須將這事實告知校方並請求從中調解。千萬要記住,在學校發生的所有事情,都必須透過學校來解決。 ③ 連帶責任 B 君媽媽的態度完全和我相反,在開學之前,因為聽了很多有關小旭的負面消息,因此變得相當畏懼。開學後沒多久,開始出現了許多談論 B 君的言語,而 B 君媽媽做出與我相反的選擇。在班級群組裡都悶不作聲,也絕對不參與學校活動,連孩子上下學的路上,也都看不到她的身影。我打電話給她時,她是這麼回答: 「所以呢? 不是沒受傷嘛,不要打給我,請去跟學校說。」 「因為這樣,所以我感到很為難。」她至少也要這樣說吧,而不是單方面的逃避責任。 「我一直都有在教導他,但經常發生這種事我也很不好意思,真的很抱歉。在家我可以注意他的一舉一動,在學校的事我無法全部知道,所以很擔心。請您告訴老師,相信學校有更適當處理的方法,拜託您了。」 是我,我會這麼說,接著打電話給班導師,請求他的協助。 但是 B 君媽媽卻是將責任推給學校,讓小孩身處怨聲載道之中。於是, B 君就這樣獨自承受周遭憤怒的眼光和冷言冷語。這是媽媽自私逃避所造成的後果,卻要如此年幼的小孩來承擔。 結果 1 年級將近尾聲時,設立了學暴委,遭到「制裁」的對象就是 B 君。針對 1 年級生設立學暴委是相當罕見的,這單純是因為孩子個性的問題嗎? 當然,有很多綜合因素,但是假如B君媽媽能夠調整處理方式的話,結果或許會不同。B 君媽媽實在不該選擇迴避,孩子在校發生的異常行為。 大多數的 ADHD 孩子的問題行為很常被誤解為「蓄意」,但其實主要是源自於「無知」和「無心」。不知為何周遭的人要對自己生氣,不懂自己哪裡做錯了,完全無法理解。時間是最好的良藥,父母得先耐住性子,不厭其煩的反覆教育孩子,教他如何拿捏與人相處的分寸,這可以避免發生任何意外,不讓他人受傷。而如何才能讓孩子真正懂得這個道理,是父母的課題,在每個衝突當下,在保護孩子與理性處理之間要取得平衡。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所展現出的模樣,就是他們眼中父母的模樣。 世事不是非黑即白,如此絕對。大多時候,成功的溝通協調取決於父母的態度。只要父母適當的給予方向,隨著時間推進,孩子會進步的。只是與此同時,父母內心也會有難熬的時候,但請堅持下去,成為孩子最信得過的依靠、陪伴。 《 家裡有隻過動小怪獸!:家有過動兒的道歉日常,讓媽媽陪你一起成長 》

看更多

特殊兒

自閉兒、亞斯兒小一入學最需要幫助的5件事

你家也有特殊生嗎? 當孩子終於上小學,心中既驕傲又不捨,但身為特殊生的父母,同時也更多了一層擔憂:我的孩子能夠順利適應小學生活嗎?他會不會干擾上課?他會不會被排擠?會不會被老師討厭? 外觀看起來和其他學生無異的亞斯伯格症孩子/自閉症孩子,進入新環境時將會面臨許多挑戰及壓力,但只要家長和老師共同合作,我們的「星星兒」將能更加順利的進入人生新階段。該如何做呢?以下幾點,爸媽別錯過! ◎假如我的孩子是亞斯伯格症/自閉症,剛上小學的他會面臨哪些壓力?又會出現哪些狀況? (1) 環境的改變 當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後,在環境上會遇到很大的改變,例如:學校的改變、教室的改變、座位的安排、課本的出現,以及教室內的環境變化等。 (2) 作息的改變 小學開始會有固定的上下課時間、午休時間變短,或是沒有點心時間,自由遊戲的時間減少等。 (3) 老師與同學的改變 老師與同學對孩子而言都是陌生的,而且校園內、班級中的人數可能會比幼兒園時期更多。而不同的課程會有不同的老師,或是轉換上的教室,這些都是需要適應的改變。 (4) 要求的改變 當孩子入小學後,老師與家長對孩子的期待可能會比幼兒園階段更高,希望孩子可以按時交作業、希望孩子的成績可以跟上班上同學、希望孩子可以負起更多責任等,這些也都會造成孩子的壓力。 上述都是孩子剛入小學後,馬上就會面臨到的改變與衝擊,還未準備好的孩子可能會出現拒絕上學、頻尿、打人、情緒不穩定、尖叫、哭泣生氣、悶悶不樂、傷害自己、睡眠問題等,合併有妥瑞氏症的孩子可能症狀會加重。這些其實都反應出孩子的緊張焦慮以及適應不良的情緒問題。 ◎我該如何幫助我的孩子適應小學生活? (1) 熟悉環境 利用暑假期期間帶孩子到即將入學的校園、認識自己的班級,讓孩子除了熟悉學校外,也可在校園內和孩子一同遊戲(例如:在操場上比賽賽跑、玩遊樂器材、躲貓貓、吹泡泡等),讓孩子對學校產生良好的印象。 (2) 預告 利用日曆、行事曆和孩子預告開學的日期,可以先請班級老師提供自己和同學的姓名與相片,幫助孩子減低焦慮。也可將校園與教室環境拍照,製造成生活小書(例如:我的學校,裡面的包含校園每一角的照片、教室照片、以及老師同學的照片等),讓孩子可以隨時翻閱。 (3) 座位的安排 有些老師為避免孩子影響其他同學,而將ASD孩子的座位安排在邊陲角落。這麼做有時候反而讓孩子更不知道現在大家正在做甚麼事,而開始出現自我刺激行為。建議ASD孩子的座位不要離老師太遠,另外也要注意有些ASD孩子對聲音光線較為敏感,可能就不適合坐在窗邊的位置。若班級中有孩子幼兒園熟悉的同學,一開始也可以安排坐在旁邊以讓孩子感到安心。 (4) 小團體遊戲 每週可安排一小段時間進行小團體的遊戲,班級老師可與資源班老師輪流帶領一個由3~5位同學組成的小團體,帶領ASD孩子與同儕一同進行團體遊戲,例如:老鷹抓小雞、躲貓貓、紅綠燈、大風吹等,讓班上同學與ASD孩子之間有良好的互動經驗。 (5) 尋求支援 在老師與家長有共識之下,可以尋找陪讀老師入班支援。不過需注意陪讀老師是協助孩子適應環境而非代替孩子做所有的事,我們應該以孩子能獨立在班級中參與課程活動做為目標。 (6) 放鬆的重要性 ASD孩子在人多的團體中是容易感到焦慮的,當您的孩子上完一整天的課後可能已經被許多訊息刺激搞得疲憊不堪。建議孩子回家後可以給他一段獨處的時間,讓他做些自己喜歡的事、舒緩放鬆情緒。建議不要讓孩子一回到家馬上就開始進入寫功課、複習課程的壓力環境中。 ◎我可以如何協助孩子的班導師理解孩子的狀況?我需要準備哪些資訊提供給老師? (1) 優勢弱勢、喜惡表 將孩子的優勢與弱勢能力,以及孩子特別喜歡和討厭的事件整理成一張簡單的摘要表。或是將孩子的行為問題、解決策略等方式製作成表格供老師參考。例如:緊張的時候會尖叫-->給他摸柔軟的毯子可以幫助他撫平情緒。建議不要將資料撰寫的過於冗長,以方便清楚閱讀為主。 (2) 詢問班級老師 每一位班級老師需要的資料會有所不同,建議家長在開學前也可與老師聯繫,詢問老師需要的相關資料。但上述(1)的資料表建議可主動給每一位會接觸到孩子的老師。 (3) 家訪 有些老師們會主動到孩子家中拜訪,以了解孩子的情形和家長的需求。我們也可和孩子試著製作邀請函,邀請老師到家中作客。但需注意在邀請時不要給予老師過多的壓力。 ◎若開學後對老師處理的方式有疑慮,我可以如何溝通?哪些狀況下我該反應?又有哪些狀況下我該收手? (1) 同理心 由於家長和老師的角色不同,所以在一些事情的看法上會有所差異。建議家長可先從老師的角度設想,如果自己身為老師時是否可能也會做出同樣的應對。 (2) 說話的藝術 與老師溝通時不要總是只提要求或抱怨,老師也需要鼓勵與讚美。例如:我們可以先感謝老師的用心,讓孩子能夠適應學校生活;或是和老師分享孩子特別喜歡老師的某一課程,回家後一直念念不忘等。先感謝與肯定老師後再提出建議,有助提升家長與老師之間的親師關係。 (3) 小紙條策略 老師們是相當忙碌的,有時候不一定有時間可以專心聆聽家長的需求,建議偶爾可寫些小紙條請孩子轉交給老師,內容可包含孩子的趣事或是肯定感謝老師的甜言蜜語、委婉的相關建議等。雖然有聯絡簿,但小紙條有時候會讓親師之間的關係更為親近。請孩子幫忙轉交小紙條,也可養成孩子的責任感並增加他與老師溝通互動的機會。 (4) 溝通的橋樑 若與班級老師在溝通上有極大的困難,可以考慮請資源班老師或其他適宜且可信賴的人員做溝通橋樑,但建議不要一開始就「越級報告」,以避免破壞與老師之間的關係,以避免產生不必要的誤會。 ◎我需要先讓班上同學及家長瞭解我孩子的狀況嗎?會不會造成孩子被排擠?但若不說,孩子會否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傷害? (1) 介紹每一類的孩子 我們可以主動擔任班級晨光時間的愛心爸爸/媽媽,利用早自習的時間和孩子們分享一些繪本故事,當中可包含不同障礙類別孩子的故事,而不單只是介紹ASD孩子的特質。 (2) 注意無形中的標籤 大人們有時候會無意的為孩子貼上標籤,例如:「因為小明不會,所以你們大家要幫助他」。或是老師對待ASD孩子的態度無形中也會影響同學,如老師對ASD孩子露出不耐煩的表情,可能會導致其他同學以同樣的態度對待我們的孩子。 (3) 無知造成恐懼 當ASD孩子的外顯行為很明顯時,就算特意不向老師和同學說明孩子的狀況,他們也都會察覺孩子的特殊性。這時候說明孩子的特質反而有助他們不害怕,可以提升對ASD孩子的接納度。 (4) 保持平常心 是否要向老師與同學說明孩子的狀況並沒有一定的答案,並竟還需考量到孩子本身的能力與特質與班級風氣等。但建議家長也需同時反問自己,自己是否也已經接受孩子的特質。 (5) 建立良好互動 我們可以多與同學和同學家長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邀請同學到家中作客、舉辦生日會、共同參與戶外活動、一起過節等,都可以有助孩子與同學建立情感。或是多留意有哪些同學的興趣和自己孩子相同,可以提升聊天的話題和互動的頻率。

看更多

特殊兒

先給亞斯兒一包糖,他就能做出棉花糖:心理師與亞斯兒的相處祕訣

許多父母小時候,多少有這樣的美好印象,望著棉花糖機,老闆將糖倒了進去,接著手上拿了一根細細的小竹籤,隨後,在桶子裡像跳著舞,畫圓圈般,小竹籤不斷的來來回回,順著桶子的邊緣滾著。你吞著口水,看著看著,眼前的棉花糖越來越大,越來越大,越來越大,那甜滋滋的感覺,總讓當下的孩子滿心歡喜。 Photo:al-grishin, CC Licensed. 對於亞斯伯格症孩子來講,你會發現,有時我們太過於講道理,孩子很容易產生抗拒、排斥,認為我們又是在說教,他又哪裡做得不對、不好。 亞斯伯格症孩子是這樣,當他接受了你,當他認為與你之間有了關係。這時,當你要叫他製作棉花糖,其實,動手做的機率就會非常的高。 在與亞斯伯格症孩子的對話過程中,我們可以試著提供一個媒介,也許是一段影片,一本繪本,一個故事。 你可以先示範,這樣讓亞斯兒比較有所遵循,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也可以不示範,如果你認為眼前的孩子理解力足夠,這麼做也可以降低過度的暗示或引導。 隨後,讓孩子透過他自己的口,試著把他所接收到的訊息(剛剛所接觸的影片、繪本或故事內容),將它說出來。 過程中,我們不做任何批判。 其實,社會情緒內容並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雖然是存在著大多數人的想法,但這並不是唯一或絕對。 當孩子願意一句一句的試著說出來,這時也讓我們有機會多瞭解,孩子本身他看待事情的方式。 如果孩子本身在表達上,相對比較適當、正向、合理,這時你會發現,他一次、一次又一次的表達,就如同手中的那一根小竹籤,在製作棉花糖的桶子裡,自己不斷的讓手中的棉花糖越來越飽滿。 我們大人所做的事情,其實就只是給他一包糖。當然,這一包糖,我們可以先經過一些篩選,例如選擇適當的影片、繪本、故事、小說、文章等媒介。 當我們試著讓孩子,將他眼前所看到的事物,讓孩子自己以合理的方式形容,透過一次、一次又一次的表達,就容易成為他自己看待事情的方法。 我依然強調,輸出的重要性。有了輸出,會讓孩子逐漸形成自己的概念。 當有一天,自己真的遇到了一些麻煩的事,糟糕的事,這時至少可以在自我的心中,產生正向的自我對話,來合理告訴自己。 製作棉花糖,也許我們可以先示範一遍,但是,最後提醒自己還是得放手,讓孩子自己來操作手中的那一根小竹籤。取代說道理的方式,讓孩子自己來感受,最終,這就會成為他看待事情的方式。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