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技巧 大幸福 家庭經營力

小技巧 大幸福 家庭經營力

名人家庭

岑永康、張珮珊:等待、放手,孩子們會好好的,不能放的是另一半的手!

夫妻相處

夫妻下班後忙著照顧小孩、整理家務,還有時間談心嗎?婚姻諮商師給雙薪家庭的建議

當夫妻雙方每天都忙於工作時,該如何維繫兩人之間的愛意呢? 每天早出晚歸,回到家後又要忙著照顧小孩、整理家務,不知不覺中,夫妻兩人之間的距離變得越來越遠,彼此談心的時間或意願可能早已不見蹤影。然而,當初兩人願意走入婚姻、結為一體、彼此扶持、愛是永不止息等誓言並不是如此,是否該想想辦法找回那最原始的愛意呢? 事實上,這裡有一個簡單的生理基礎 : 生活在一起的人共同調節彼此的神經系統,透過身體和情感接觸達到同步,如此可以讓彼此的生命感覺更美好。不需要過於複雜的專家理論,只要一些簡單的步驟,就可以讓夫妻兩人在辛苦的一天結束時,仍然感受到彼此關係更為緊密。 想辦法如何從一開始就建立好關係 經過漫長的一天,大家都會渴望感到舒適、支持和被欣賞。若是想要休息一下,給自己一點時間也是正常的。然而,當夫妻雙方都認為自己的基本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整個夜晚就會開始走下坡。因此,回到家的起步是非常重要的。 彼此問候 一進家門之後,請立刻去擁抱配偶,不論他/她在孩子房間還是廚房。一直擁抱到自己感到放鬆了,或是給了對方一個真正的吻之後才結束。接著說些令人溫暖的話,例如 “很高興見到你”。當溫暖的通道打開時,要修復彼此之間的誤解總是會更加容易。越是煩亂不安的夫妻,越是不會互相問候,但不願意彼此問候只會令關係更加每況愈下。 避開3C產品或酒精的誘惑 我們都會需要“獨處時間”和自我放鬆,但如果發現自己必須經常藉由觀看社群媒體、電視或喝酒才能感到自在與放鬆,那麼請問問自己為什麼會如此。也許你對如何解決你們夫妻關係中的緊張狀況感到困惑無力,或者沒有足夠的時間來與孩子進行真正的對話。多花些時間來檢視自己的習慣與做法,避免讓自己逃避在這些產品的誘惑裡。當家裡的氛圍變得更好時,孩子們也會感到放鬆並“恢復正常”狀態。 考量全面大局 父母的目標是讓孩子在內在力量和家庭支持下,感受到被愛、堅強和能力,並且為夫妻雙方和孩子創造一個溫暖的窩,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被照顧和理解。每一個下班後的夜晚,將時間花在陪伴配偶與孩子身上,慢慢地家人之間強大的聯繫關係將被穩固地建立起來,即使將來孩子外出求學也不用擔心關係消失。 婚姻諮商師Daphne De Marneffe博士表示,當她所輔導的夫妻開始願意全心全意互相問候及彼此擁抱之後,通常夫妻兩人對彼此的態度也會改善,更加能夠感受到被重視以及欣賞對方。 請不要小看這微妙的小改變,確實是可以帶來更快樂的結果。 Reference : Advice from a Marriage Counselor for Working Parents 延伸閱讀>> 老爸老媽不聽話? 避免自己的焦慮症影響到孩子

看更多

夫妻相處

不管何時感情都很要好的夫妻♡4個婚姻和諧的秘訣♪

婚姻和諧的原因「只有兩人的時間」或者「永遠都是美麗的女人」⋯⋯等,已經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事。 這次要來介紹一些屬於精神層面上的婚姻和諧的秘訣♪ 夫妻和諧的秘訣① 伴侶是鏡中的自己 weheartit.com 大家也許時常會聽到這句話ー「伴侶是鏡中的自己」。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伴侶的優點其實也是自己的長處,對對方感到不滿的地方其實也就是自己有缺失的地方。 進一步來說,如果伴侶微笑時,自己也會感到幸福;而當伴侶沮喪失落的時候,自己心情也會變得灰暗的意思。 由於夫妻不是完全一樣的個體,所以兩人相像的說法也不一定完全正確。 但是在一起相處久了,不知不覺會變得只介意對方的缺點。 這個時候,點醒充滿怨懟的自己的正是這句話。 在責備對方之前,反而更應該要重新檢視自己◎ 根據這樣想法只要自己認為是件微不足道事情的時候,就比較容易有原諒對方的心情。 相反地~伴侶的優點和長處也是自己自身魅力的部分,而這也是對方喜歡自己的地方。 從現在開始利用彼此的優點來相互合作,漸漸地磨合並增溫兩人的關係,這就是能讓夫妻感情要好的秘訣。 然後關心照顧自己的伴侶,最重要的是珍惜彼此並時常對對方保持微笑,因為這是會關係到自身幸福的關鍵喔! 夫妻和諧的秘訣② 雖然身邊的草地越看越藍,但是…… www.lesfurets.com 有沒有看到媽媽朋友的老公一起來幫忙照顧撫養小孩的時候,就感到羨慕? 我自己也會~會在其他人的老公如果說假日會早起然後帶全家人出遠門玩樂而感到羨慕⋯⋯ 雖然把這件事告訴自己的老公,我們家早上也去那邊玩吧……但是剛開始會感到高興,對於體力沒什麼自信的我之後就感到疲憊。 然後在那時後,雖然把女兒交給老公然後一個人度過假日,但壓力卻也很大。 聽了「之前去了○○~這個假日是要去●●呢!」這麼恩愛的夫妻對話後,感覺羨慕。 再來自己去了沒去過的地方的話,會覺得好像比別人晚了一步,然後不知不覺就感到焦躁。 但是對那些夫妻或那些家庭來說,這是最合適的步調。 不管如何想要辦活動或想到處走走的人、喜歡待在室內、戶外、或都市……各種喜好的人都有。 雖然只是一些小地方,但因為感到羨慕而去仿效這是不會錯的。 如果好好的替自己以及家人想的話,令人驚訝的是對於我們來說能夠更開心也更幸福的一起生活下去。 當然偶爾轉換一下心情,試著改變一下與之前不同的方式過生活,這會讓你感到新鮮也很快樂喔! 夫妻和諧的秘訣③ 透過語言來傳達 weheartit.com 如果是長年一起生活的夫妻的話,往往會認為不用語言也能夠傳達心情。 確實如果是夫妻間的話,關係就像是默契般的被建設著。 但是在有些時候,用語言來傳達感謝的心境和愛情是很重要的事。 比起什麼也不說的話,不如明確地用語言來表達,伴侶的喜悅也會倍增哦! 然後相反地,就算有時候不容易說出口,夫妻必須要大膽並直接了當的用語言來傳達。 不管是什麼事情只會一天到晚抱怨,這樣只會惹毛對方,而傳達不了重要事情的傾向。 但是無論如何也忍耐不了的話,不管怎樣都得要改善,所以不如首先試著用簡單明瞭的語言傳遞,並製造話題。 只是若一開始就一副要吵架的姿態是NG的喔! 最重要的是要使用語言來表達並以討論的態度來面對。 只有自己來承擔,感覺就像一個大問題存在,如果夫妻間能達成共識並願意共同承擔的話,問題不但會沒有,實際上也會發現和對方說不定也有一樣的感覺。 另外因為有了冷靜的討論,因此可能也會產生一些變化,當初對方與自己有著不同的想法說不定討論完後也會偏向你的立場和同意你的看法。 不論是否定或肯定的事,不要只會藏在內心裡,用直率的語言方式來表達,這是為了要使夫妻間的感情更要好的重要秘訣。 夫妻和諧的秘訣④ 姿態柔軟來接受並放開心胸 brescia.corriere.it 在不同家庭中長大的人,或者因為是性別不同的夫妻,即使互相接近但兩人本身就是不同的個體。 雖然我們夫妻間透過共同興趣而變得親密,但在丈夫的興趣當中,特別是果然還是男生們會喜歡的東西時,也會有「怎麼會喜歡這種東西啊?」而難以接受的喜好。 一開始就算使用否定的態度但請試著把姿態稍微放柔軟一些,並試著配合丈夫的興趣喜好,可能也會有一些意外能夠感到開心的事,說不定也能感覺自己的視野因此變得更遼闊。 比如說假日時選擇看DVD的時候,不要由你來選擇要看什麼而是給丈夫選擇。 剛開始可能會不太期待,但是說不定在看的時候反而是自己超入戲~ 如果是好朋友的話,也不要強制對方跟和自己有著相同的興趣,也不要逼迫他們要試著做做看。 讓自己的興趣變廣,其實也是讓夫妻關係更提升的祕訣。 尤其是自己非常了解的領域裡,能夠用分享的態度去和老公分享,也是一件開心的事。 接受自己興趣範圍以外的事,並用柔軟的態度放開心胸去接受它。 再者如果有不論如何也接受不了興趣的話,先不要去想要花多少錢或和家人相處時間會變少,不要一直抱怨溫柔守護彼此這個家去渡過吧! tips 因為是抽象的內容,所以想像起來雖然簡單,但這並不會立刻就能讓婚姻因此變得和諧⋯⋯ 但是夫妻要一起度過這麼長的歲月,即使夫妻關係常讓你感到無計可施或很失落⋯⋯在這個時候,為了不讓心情瞬間沮喪,為了不以自己為中心去掌控對方,請把這些情緒放置在心中的一個角落吧! 首先就先全心全力支持對方吧♡ 延伸閱讀>> 只需4個行動就能做到~讓家族圓滿生活迎接度過方法♪ 向高橋愛&阿部公二夫妻學習〜婚姻美滿的4個秘訣♡

看更多

夫妻相處

夫妻相處別計較誰贏誰輸!婚姻關係不是「自動販賣機」

在為本書採訪時,有時必須進行我所謂的「鑽探」,來理解千位長者們的「授課內容」。在一些例子裡──比如我將告訴你的這個例子──很多人都說了同一句話,讓紀錄看來像是祈禱文。到了這項計畫的最後,我簡直可以自動答覆提出的問題──長久美滿的婚姻有何要素,「嗯,要一直互相遷就。」「雙方面都需要讓步與妥協。」「不能只有你或對方讓步,這是雙方面的。」 這個見解有何根據,它為什麼如此重要?我在訪問現年八十七歲、結婚六十三年的艾文.貝克時,以一個偶然想到的問題得到解答,我問:「你的意思是,婚姻必須兩人各占一半,對吧?是五五對等的問題?」 艾文簡直是用吼的回答──他的意思並非如此。「別把婚姻想成五五對等的事!把它想成百分之百,甚至是百分之一百一十,因為要考慮到我們自己百分之百缺乏客觀性。那必須是互相的。」 好……或許我的理解能力比較差。那不是五五對等,比較像百分之百,但什麼的百分之百呢?艾文繼續說:「要讓婚姻起作用,唯一的方法就是雙方隨時都要完全付出。」開始懂了;你不能精打細算,說你投入五○%,就要拿回五○%,應該秉持的態度是慷慨地給予。如果計較誰給得多,就會陷入麻煩。 現年八十六歲的蘇.班尼特結婚六十年了。她的婚姻在早年起伏顛簸。她告訴我說自己太早嫁了,她和丈夫想要的東西很不一樣。結果,這對夫妻分居了好幾年,但之後重修舊好,克服了一開始的問題。她詳細說明了「超過五五對等的原則」: 嗯,婚姻不是五五對等的情況。有時可以是九比一,視情況而定。你必須持續大量付出。你必須了解另外一個人來自哪裡──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家裡必須平靜祥和。所以,你就做個決定,嗯,好,就那樣,付出就對了。而我也是透過經驗才了解這點。有些時候你付出,有些時候他付出──你不能光坐在那邊計較誰得到多少。 婚姻要長長久久,夫妻倆都必須調整方向,情願自己付出多於獲得。如果兩個人都以「施」多於「得」為目標來投入婚姻關係,彼此便能相得益彰。這就是真誠合作的好處:兩人都對一段關係做出貢獻,這其中的益處絕對超越某天當下的利益。 如果夫妻倆希望和專家們一樣白頭偕老,就必須避免精打細算,計算誰得到的多,誰得到的少。這種錙銖必較的態度跟使用自動販賣機沒兩樣:投進二十元,我就要拿到等值的飲料。根據專家們的說法,這種方式在婚姻裡起不了作用。 我會把注意力集中在「五五對等」的謬誤,是因為專家們對此有非常強烈的共鳴。很多專家都用生動的意象,來闡述這個有時難以解釋的概念。他們用來描述婚姻形象的,「團隊」占其中相對多數,這是兩夫妻都為對方著想而「同心協力」的終生大事,如此通力合作,便能減輕生命的重擔。 專家中不乏哲人。八十歲的亞伯特.佛森就是真正的哲人。我喜歡聽他說話,沐浴在智者的教澤之中。亞伯特出生於一九三○年、經濟大蕭條期間,在紐約州的一個小村落長大。父親經營一家雜貨店,亞伯特一邊在那裡幫忙,一邊照顧家裡的牲畜。他從小就學到的課題是:一家人必須團結合作。 當我問到他的婚姻狀況時,亞伯特回答:「我和一個非常好的妻子結婚五十九年。好妻子會造就你,不會瓦解你,所以我認為自己非常幸運。不要擔心婚姻裡誰贏誰輸,關鍵在於通力合作,不要在乎那種事情。」 這個主題的最後一段話是出自八十一歲的安朵娃奈特.華特金斯,她的建議裡囊括了「婚姻不是計較分數」的概念。 我和我的孩子聊婚姻,而這是我傳給他們的小小寶石。每天早上起床,你要想的是:「我可以做些什麼,讓他今天能更開心一些?」也就是說,你們必須看著彼此,如果早晨你先醒來,能聚焦於對方五分鐘,只要五分鐘就好,你們的關係就會大大地改變。 你們需要設法彼此支援,像團隊一樣通力合作──那麼婚姻就有可能長長久久。所以,每天一開始,想想今天能為你生命裡最特別的那個人奉獻什麼吧! 我自己曾試過這個概念──很有效。我家的早上通常是匆匆忙忙的,而在兩個人都這麼忙的情況下,實在很難抗拒緊盯彼此的誘惑,特別是在壓力罩頂時。我經常是先提出需求的禍首:「我怕來不及,可不可以早點出門?」「我今天得留晚一些,由妳去超市嗎?」結果,在你離開家門之際,惱怒的暗流已然蓄積。 我沒有按照安朵娃奈特建議的那般花五分鐘,但我試著很快地自問:「我可以做些什麼,讓她今天更快樂一點嗎?」如果晚十五分鐘出門,或是在回家的路上順便買牛奶,就能成就這件事,那何樂而不為呢?如此一來,一定能讓日子呈現新的風貌。 《如果人生有地圖》

看更多

夫妻相處

婚姻要甜蜜,但不要負荷,資深人妻表示:夫妻偶爾『分房睡』感情更好!

《華爾街日報》曾報導,愈來愈多熟齡結婚的夫妻婚後依舊住在各自原本的住處,保有個人空間與財務獨立。婚姻專家甚至分析,這種突破傳統、不一直住在一起的生活模式有助於維繫婚姻,尤其對講究「私人空間」(personal space)的西方人來說,更是非常理想的婚姻生活型態。 Young couple photo created by cookie_studio - www.freepik.com 我想起很久以前看過一個談話性節目,討論主題是兩性關係,一位受訪者說,婚後絕不和老公睡在同個房間,而且如果經濟能力許可,他甚至不要和老公住在同個屋簷下,最理想的狀態是彼此住在對面。如果偶爾要約會,老公就不用看到他化妝前和準備中的樣子,只會看到他打扮好的美美模樣。 當時我大概十歲,完全不確定長大後會不會結婚,但聽到這樣的新鮮言論,覺得滿有道理的,於是隱隱約約想著:以後假使我長大結婚,一定要有只屬於我一個人的空間。只是在寸土寸金的臺北,這樣的夢不只需要勇氣去做,還需要非常努力賺錢才能達到。 誰知道二十多年過去,我竟然嫁到英國。在這個幾乎人人都住獨棟房、住公寓反而是少數的國家,要擁有一個自己的專屬空間,變成相對容易達到的目標。我現在住的房子是兩層四房的格局,如果把閣樓算進去就是三層五房,花園深處還有個很大的儲物間,算是另一個可以使用的空間。 當初買這棟房子就是看中它有許多空間。我和讀者先生說好,把其中一間房間改成我的更衣間,裡面全部放我的衣服、鞋子、包包、配件,也要照我喜歡的風格來裝潢,是我自己的「愛美小樂園」;身為音樂人的讀者先生也說,要把閣樓改成他的音樂工作室,可以在自己的「創作小天地」裡作曲、錄音、練薩克斯風。 就這樣,我們夫妻倆雖然沒有極端到一人一間臥房,但還是有各自的私人空間。在那裡,我們是自己百分之百的主人,就像婚前單身那樣,可以任性地用自己喜歡的顏色和擺飾裝飾房間,不像家裡其他的共用空間,需要考慮實用性和另一半的品味。 甜蜜,但不要負荷 事實上,「私人空間」指的不只是物理空間,還延伸到每個人的心理空間,而有足夠的心理空間是英國人很在意的事情。 正如前面章節強調過,英國人從小就建立了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的觀念:小北鼻才剛出生不久就被父母放到嬰兒房,練習自己睡一整晚;交情再好的同學,不會像我小時候在學校那樣結伴去上廁所;再關心孩子的父母,不會時時刻刻盯著孩子功課做了沒;至於親密的夫妻兩人,也不會二十四小時黏在一起,反而有各自的事業、興趣或社交圈。 大家太習慣有自己的空間了,太黏人或不夠獨立的另一半有時會被英國人視為「甜蜜的負荷」。然而時間一長,「甜蜜的」這三個字可能會被消磨殆盡,只剩下單純的「負荷」,不但會為兩人關係造成陰影,甚至埋下將來分手的種子。 奉勸所有有心和西方人交往或正在和西方人交往的朋友們,一定要適時給予另一半足夠的私人空間,才不至於把對方逼到「心理窒息」的地步。如果你即將成為英國人的終身伴侶更是要如此,相信我,他一定會很感激你。給予另一半私人空間對維繫異國婚姻來說,比會煮一桌好菜或買性感睡衣增進閨房情趣都來得重要。 成為媽媽後更需要私人空間 私人空間有時會以「時間」的形式出現,也就是一段能「做自己」的時間。這種時間在單身時可以盡情揮霍,而一旦有了另一半就變成非常稀有珍貴的時光。更不用說當了父母,時間都被孩子占去,這種專屬於自己的時間就顯得更重要了。 記得我即將生下長子小龍包之前,一位和我情同姊妹的英國好友就提醒我,當媽媽後還是要保有私人空間,才能讓自己喘息。當時我似懂非懂,默默把他的話記在心裡,果然在小龍包出生後,我很快就發現這個忠告真的太實用了。新手父母有很多手忙腳亂的時候,一切都還在摸索,每天在邊做邊學中度過,生活重心都是孩子,忘了自己除了媽媽的身分外,其實還是一個「人」,有許多不同角色和人生目標等著去實現。 就在小龍包出生後大概一個月,某天晚上難得小龍包很早就睡了。那晚,我和讀者先生兩人坐在院子裡,吹著夏天的晚風,一邊喝著他特調的雞尾酒,一邊閒聊放鬆,彷彿回到之前還在約會時的景象,兩人都覺得暫時放下爸爸和媽媽的角色,心裡輕鬆不少。 此時我才終於了解英國好友的那句忠告——無論人生進到哪個階段,都不能忘記適時保有一段「自己的時間」,即使只是短短半小時或一小時,也能從當下的角色中暫時抽離出來,幫自己充個電;等電充好,再繼續穿梭在不同角色裡,盡好為人父母、子女、配偶等責任。 《讀者太太解鎖跨文化婚姻》

看更多

親子關係

【專訪】岑永康、張珮珊:孩子很「鏘」?轉個彎,正面解讀欣賞他

面對空巢期,岑永康最近有點惆悵、覺得心裡空了,「就像你的青春、你的髮量離開以後就再也不會回來!」他與張珮珊育有一對兒女,目前皆於紐西蘭就讀大學,兩人伴著孩子一路成長,認為「兒女長大,家長也要跟著長進」。在充滿歡笑與淚水的家庭生活中,爸爸亂入女兒練舞、擔心兒子截肢爆哭,媽媽提倡教養孩子少囉嗦、把孩子的「鏘」視為淡定,兩人分享偶爾想法、做法轉個彎,更能獲得孩子的尊重與愛。而面對適應空巢期,他們說「等待、放手,孩子們會好好的,不能放的是另一半的手!」 世上無「父母手冊」, 從沒信心當爸到父愛爆發 新聞圈中知名的主播夫婦岑永康與張珮珊,當年熱戀四個月就閃婚,羨煞眾人,婚後即便工作再忙,養育兒女也不假他人之手,過往岑永康接受BabyHome專訪時曾分享「夫妻輪班,孩子沒上安親班」,轉眼間,女兒Sammi、兒子Ethan都已長大,於紐西蘭就讀奧克蘭大學。 回憶新手爸爸的日子,岑永康說世上沒有「父母手冊」可參照,他們和天下所有父母一樣,每天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當中學習如何當爸媽,見招拆招,但他特別認真看待孩子的需要,滿足孩子對爸爸的期待。張珮珊也對老公讚口不絕,由於岑永康成長於單親家庭,原本對「當爸爸」這件事完全沒有信心,隨著兩個孩子出生圓滿了他們的人生,更在先生身上看到源源不絕的父愛。 岑永康幸福表示:「看著這個小傢伙長相、口氣、態度都跟我一樣,連挖鼻孔的動作都一樣,開始真心喜歡上和孩子相處的時光。」 為增進和孩子相處的時光,岑永康和張珮珊在一對兒女4歲半、3歲半時曾放下工作、全家前往紐西蘭長住一年半。(圖片來源/岑永康張珮珊窩幸福FB) 一次突發事件,親子關係變化微妙 孩子很快就長大了,但爸媽跟著「長進」反而特別不容易,岑永康幽默表示:「老婆永遠希望老公用婚前的態度待她,但對待孩子各個成長階段,父母的態度可不能都一樣!」學齡前為建立規矩,兩人教養孩子採軍事教育,爸媽說一不二;國中後的青春期,孩子的需求、看法大不同,尤其一次突發事件,讓岑永康發現父母的心態必須調整。 過去不曾對孩子示弱的岑永康,當年Ethan手部遭細菌感染,醫生說最壞情況可能得截肢,讓原以為自己很堅強的他,在醫院停車場徬徨無助的大哭了半小時,才回到病房告訴兒子:「爸爸真的很難過,我快崩潰了!」當青春期孩子突然聽到鐵人爸爸說「我很弱」,兒子很驚訝的懷疑「爸會弱?」回憶此過程,親子都有了成長,所幸打14天抗生素之後Ethan保住了手,現在只留下2條傷疤。 身為媽媽的張珮珊也認同偶爾父母遇到難題,可以反過來詢問孩子的意見,「易位而處你會發現,孩子的想法其實和爸媽不同,也能反過來成為我們的諮詢幫手。」孩子感覺被尊重後,相對也會更尊重父母。 張珮珊一家四口幸福和樂,兒女從來沒對媽媽「嗆過聲」,20年來她享受著被孩子、先生溺愛的生活。(圖片來源/岑永康張珮珊窩幸福FB) 少囉嗦 、我懂你  贏得孩子共鳴 自認是最快樂父母的兩人,常在臉書分享一家四口溫馨的生活點滴,近期將20多年來養兒育女的歷程,集結出版為《這不是教養書 》,並謙虛表示教養沒有金科玉律,「因為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往往我們才是被教育的那個人。」 談到Ethan兒時學游泳,岑永康沒在岸上滑手機,而在旁邊水道陪游,「每天的水溫多冷、練到多麼厭世、生無可戀我都完全知道!」Sammi高中喜歡跳舞,身為爸爸又如何參與其中?「還好她爸以前也是混夜店的,某天她在家練舞我就亂入,她沒想到天啊!爸居然也會跳舞!」參與孩子喜歡做的事,讓他們知道「我懂你」,就能贏得孩子共鳴。 此外,「少囉嗦」也是讓親子相處多點甜、少點苦的妙招之一。張珮珊提到「當孩子長大後,我們做爸媽的不要太囉嗦,囉嗦只會讓孩子反彈得更快!一切只要跟孩子講重點,他們就可以catch到你想表達的意思了。」 孩子很「鏘」?轉個彎,正面解讀欣賞孩子 不過,當孩子的表現跟爸媽想像不一樣,該如何應對?張珮珊說做父母最擅長的事:等待。 張珮珊在紐西蘭陪女兒考駕照時,現場竟找不到Sammi報名的資料,這才發現原來女兒報錯了考場,「我們花了好幾個月在A區練習開車把考試路線摸熟,但她卻失誤報到遙遠的B區,從來沒開過的場地……」 沒有生氣、著急、碎念,她耐著性子,幫助孩子解決當下的問題,「從小陪伴孩子長大,家長最擅長的就是等待,有什麼不能等的呢?」她當下想著孩子的優點,把女兒的粗枝大葉轉換為淡定和自信!相信孩子已經準備好了。果不其然,女兒考駕照一次就過,在紐西蘭同學間被視為神人,贏得所有朋友崇拜佩服的眼光。 Sammi在《這不是教養書 》序言中,感謝爸媽給她的鼓勵和自信,讓她面對人生各種挑戰從不退縮。(圖片提供/岑永康​、張珮珊) 張珮珊認為,當孩子表現不如你的預期,只要想著任何事都不重要,孩子的健康、安全才是第一優先。孩子難免會有很「鏘」的時候,爸媽不妨轉個彎,正面解讀欣賞孩子,「等待、放手,他會好好的。」 岑永康也同樣試著轉念,若不滿意孩子的行為舉止,他學會稍微抽離,思考若同樣的情境發生在當年自己身上,會如何和媽媽溝通?「通常只要想過這個流程,我很快就氣消了,他們頂嘴的詞句、方式,和我當年跟我媽講話的樣子相比,實在弱爆了!我都想他們跟我講話怎麼這麼客氣呢?」 陽光型男父子岑永康和Ethan擁有共同運動嗜好。(圖片來源/岑永康張珮珊窩幸福FB) 聰明溝通+儀式感   打造幸福家庭  看著岑永康、張珮珊一家四口幸福洋溢,讓人不禁想知道,他們營造幸福家庭的要素為何?張珮珊分享,若父母感情緊密,通常家庭氣氛也會不錯;此外不可或缺的是家庭共同的價值觀和信仰,任何事情都要在第一時間好好溝通,不要悶在心裡。 若家中遇到爭執,大多是直球對決、有話直說,但需注意講話方式,避免硬碰硬。以夫妻吵架為例,張珮珊擔負軟化氣氛的角色,「夫妻有衝突我一定先道歉,說了對不起才有把話講開的空間。」但若遇到兩人比大聲、你一句我十句的狀況,則建議先不要說、用寫的,「書寫是經過思慮才寫出的文字,大腦已替你過濾一遍,情緒會比較冷靜,不易口出惡言,比如說出離婚兩個字,寫出來的文字也會更理性具體。」 岑永康也補充分享,若家人有不愉快,會在當天全家共同禱告的時間和好,「孩子對我們不爽的時候也會禱告,他說上帝啊,我爸今天有點激動,不分青紅皂白就把我罵一頓,說我沒做好時間管理,希望祢能幫助他變得更柔軟,讓我可以去參加同學的生日派對。」讓原本在氣頭上的爸爸瞬間軟化。 家庭成員擁有共同休閒嗜好,也是經營幸褔家庭的要素之一,例如岑永康和兒子喜歡運動,老婆愛和女兒逛街、做甜點,而全家人都熱愛旅遊,成為家庭存款重要的養分。他們也營造家庭儀式感,晚餐後7點到9點是全家共桌時間,孩子寫功課、讀書,大人繼續處理工作或閱讀,打造親子專屬的專用空間,除了能陪伴交流,更能清楚了解孩子每天的喜怒哀樂。 經營幸福家庭,兩人認為家人要有共同嗜好,即便孩子已是大學生,仍非常喜歡和爸媽一起旅行、吃美食、看美景。(圖片來源/岑永康張珮珊窩幸福FB) 放手,孩子們會好好的,不能放的是另一半的手! 由於Sammi、Ethan目前在紐西蘭念書,一家人分隔南北半球,談到爸媽如何學「放手」,兩人認為孩子要有幾項基本技能,才能放心讓他們離家求學、獨立生活,比如: ◼️是否有自「煮」能力把自己餵飽 ◼️是否有足夠的安全意識 ◼️會不會搭大眾交通工具或開車 ◼️去賣場購物是否會比價、不當冤大頭 ◼️生病時是否能找到適當的醫療協助 ◼️遇到突發狀況,在當地是否有朋友可以尋求協助 家長可依照自己孩子的狀況來列下適合的清單,一一檢視孩子的能力是否有達標。當生活自理能力都沒有問題,爸媽就可以放手了。張珮珊說,放手的過程中家長可能會有些難過、惆悵,但爸媽不放手、孩子不會成長。「別忘了還有一雙手絕對不能放!就是另一半的手,這雙手是要陪你一輩子的,一定要把他攬牢牢、牽緊緊。」 圖片來源/岑永康張珮珊窩幸福FB 迎接空巢期 感性爸有失戀感 面對空巢期,岑永康最近有點惆悵、覺得心裡空了,「就像你的青春、你的髮量離開以後就再也不會回來!」由於兒女在外求學,讓他每天固定的熟悉流程有了大改變,周間接送孩子、周末的家庭旅遊、家庭電影院都沒了,讓感性派的他頓時感到空虛,甚至有失戀感,「越是投入越甜蜜的親子時光,當空巢期來臨時心中的波動可能會越大,我正在經歷這樣的過程。」因此他勉勵所有爸媽,「Do your best!但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孩子自有生命出口,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把自己的生活顧好,不成為孩子的負擔,記得在退休前顧好老本、老伴、老友。 「淚水和汗水成分相同,淚水只能帶來同情,汗水可以帶來成功!」張珮珊則用這句話鼓勵天下所有的孩子,好好用汗水為自己的未來打拚。 雖然目前一家四口南北半球相隔兩地,但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各司其職,不讓對方擔心,就是愛家人最好的方式。 圖片來源/岑永康張珮珊窩幸福FB

看更多

親子關係

青少年最想從父母口中聽到什麼話?問卷結果第一名是這3個字

韓國青少年NGO團體「防止青少年暴力基金會」於二○一五年做了一份問卷調查。調查團隊問青少年「最想從父母口中聽到什麼話?」結果如下: 圖 / Pixabay 第一名是「我愛你。」當我們愛著彼此時,會接受對方的一切。子女正是希望自己原有的樣貌也能被愛吧?父母不要再費心力將子女改變成自己期待的樣子,而是對著他們原有的樣貌說聲「我愛你」。 第二名是「沒關係,辛苦了。很累吧?」安靜等待,然後說聲「沒關係。」不要只會好奇考試成績,先說一句「辛苦了。」成為同樣重視過程與結果的父母吧。 第三名是「謝謝」。很多人在子女還小的時候會常對他們說「謝謝你的出生」、「謝謝你好好長大了」等。可是,隨著子女越長越大,父母卻漸漸用「你要做得更好」的鞭策,取代「謝謝」。子女光是存在本身,不已是值得感激的事嗎?因為有了子女,父母才得以成長。現在就開始,對著子女值得感激的地方說聲「謝謝」吧。 第四名是「對不起」。如果將子女視為獨立個體,即使身為父母,也該在自己做錯時立刻說「對不起」致歉。必須拋棄「不用說也知道吧」的思想,然後用心詢問子女的想法,聆聽子女的話,並尊重子女的一切行為。 第五名是「我很想你」。從小維持良好的溝通,才能在青春期也能好好表達彼此的情緒。首先由父母試著表達,假如很難用說的,也可以改以牽手或擁抱。表情或眼神,也是表達愛的方法。用傳訊息的方式也無妨。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孩子想從父母口中聽到的話,那就是「請愛我並尊重我原有的樣貌!」每個人從出生開始,都有著自己希望如何生活的本性。各自擁有自己的色彩,沒有好壞,只是不同。只要懂得認知他人是與自己不同的存在,內心自然就能自在許多。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人,有自己獨有的思想和價值觀。父母應該去好奇孩子究竟擁有什麼想法與價值觀,若以自己好像什麼都知道的姿態妄下判斷、命令,只會瞬間切斷彼此間的關係。從「無」的狀態開始,一點一點傾聽吧。十多歲的孩子,往往不太清楚自己的心,而是在邊獨自安靜思考,邊與他人溝通的過程,漸漸明白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因此,我相信抱著尊重的心,慢慢與他們溝通,就是最快的捷徑。 《我的孩子,不需要迎合世界的標準:改變父母的視線高度,建立正向親子關係,啟動青春期孩子無限潛能》

看更多

親子關係

想跟孩子無障礙溝通?就別讓他單獨吃飯,與他一起同桌吃飯開始聊聊吧!

絕對不要讓孩子單獨吃飯 不讓孩子一個人吃飯的理由 吃飯不單是為了填飽肚子,儲蓄能量,維持身體發育,也是培養孩子社會情感成長的活動。 所以,我在孩子們的生長發育期是不讓孩子單獨吃飯的。 一方面是覺得不想他們寂寞,又覺得一起吃飯可以加深家人間關係、增強幸福感,但除此以外,其實還有更多理由。 理由之一,是為了清楚了解家人的身心狀態。 「今天你話很少,怎麼了?」、「今天都沒怎麼吃,發生甚麼事了嗎?」 和孩子一同吃飯時,能觀察到孩子的舉止是否和平常有甚麼不同,並追究原因,早些發現問題。 這樣就不會因為處理得太晚,可把小事化無。 譬如,發現孩子開始有感冒跡象,就早點給他吃藥。 發覺孩子似乎沒睡夠的樣子,就讓他早點上床睡覺。 如果孩子有煩惱,全家人可以一起商量。 孩子出現不安情緒,大家一同給予鼓勵。 共同用餐的時間,是家長一天當中了解把握孩子狀態的好時機。 家人圍坐一團的餐桌, 是獨一無二的學習場所 另外一個理由,是因為孩子們在餐桌上能學到很多東西。 可以培養孩子的「聆聽能力」、「理解能力」、「思考能力」、「總結意見的能力」和「發表意見的能力」。 所以我從孩子們小時候開始,就一直讓他們和我們成人同桌吃飯。 有些家庭讓成人和小朋友分桌進餐,這是可惜的,因為孩子們會失去學習的好機會。 當孩子和成人一起吃飯時,可教導孩子們聽別人說話,理解並消化說話的內容後,形成自己的意見,然後把意見表達出來。 無論聊到甚麼樣的話題,我都會時不時突然地問孩子一句:「你們怎麼想?」 一開始時,他們確實會答不上來,但慢慢地,孩子們因為不知道甚麼時候會問到自己,於是就會開始好好聽別人講話,理解後,思考自己的意見,被問到的時間,發表出來。 自自然然,他們就會按照場合,學會如何說話行事。 在學業上,這個習慣有很大幫助。 課室中,老師就是要求學生們聆聽、理解、總結和發表,能做到這個過程的學生,特別優秀。 餐桌就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學堂,是父母可以親自教育孩子們的最佳機會。 單獨吃飯對健康也不利 一個人吃飯,經常會份量吃得比較多。 尤其是開着電視吃飯時,因為注意力分散了,會感覺不到食物的味道和所吃的份量。 這是對身體健康明顯的不利。 所以我不讓孩子們一個人吃飯的。 「大家一起吃飯,飯菜會特別好吃哦!」、「大家一起吃會很開心喲!」這些話我不停地和孩子們說。 每天吃飯的時候,我會和他們談談正在吃的食物的功用、解釋他們的個人體質。 因為這些知識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實際正在吃的時候教孩子的,所以給他們的印象十分深刻。 給予孩子精神支援的家庭料理 父母早上多忙也好,但總是努力為孩子做便當和早飯。 父母每天都會趕快回到家為孩子做晚飯。 可能你以為孩子並不會關注這些,但其實他們全都看在眼裏。 孩子雖小,但對於你給他的愛,會全心全意的感受得到。隨着他們長大,他們會越來越深刻地懂得父母對自己的愛。 為家人做飯,是最直接的愛的表達。 家庭料理好不好吃,廚藝是否精湛,並不重要。 為人所愛,被人珍視,回家有熱飯吃,孩子們都會記在心中。 現在兒子們吃到我做的菜,依然會發出感歎:「啊,感覺好安心。為甚麼會這麼好吃呢?」 家庭料理,就是精神食糧,每逢吃到,都能讓孩子們重溫美好的時光,供給他們安心和幸福的感覺。 「媽媽的味道」「栗子燜雞翼」 《為孩子身心健康的23個飲食教育法》 出版社:萬里機構,三民書局總經銷

看更多

親子關係

荷蘭父母用這6個祕訣教養出全球最幸福孩子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2013年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荷蘭兒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英國及美國孩子幸福度則是排在倒數名次)。荷蘭父母對孩子抱有很高的抱負,認為「幸福是成功的基礎」,並非一般人認為的「成功是達到幸福的手段」。美藉作者Rina Mae Acosta花了7年的時間研究荷蘭父母是如何養育出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發現有6個秘訣: 圖 / Pixabay 1. 嬰兒有充足的睡眠 2013年《歐洲發展心理學雜誌》一項研究調查了美國和荷蘭嬰兒之間的氣質差異。研究人員總結表示:「荷蘭嬰兒比美國嬰兒更愛笑也更喜歡擁抱。荷蘭嬰兒相對平靜的部分原因是睡眠時間安排得更具規範,活動強度較低。相較美國父母的育兒觀念,十分重視刺激的重要性,使孩子能夠接觸到各式各樣的經歷。」荷蘭人的睡眠時間為全世界之冠,平均每晚8小時12分鐘。 2. 孩子們與父母雙方在一起的時間更多 1996年,荷蘭政府為了讓人民工作與生活達到更佳平衡,給予兼職勞工與全職勞工平等的權利。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018年的一項研究,荷蘭每週工時為29小時,屬全球商務專業人員一週最短工時的國家。且荷蘭將近有一半的成年人從事非全日制工作,甚至荷蘭爸爸會將全職工作時間壓縮到只有4天,因此父母雙方都會有更充裕的時間陪伴孩子。 3. 孩子們在上學時感到的壓力更少 荷蘭父母認為教育不在於選擇一所明星學校,而是通往兒童福祉和個人發展的途徑。荷蘭有兩種高等教育學歷 : 大學提供的研究型學位和大學提供的專業學位,不需要任何特定的成績即可進入大多數課程,只需通過高中考試即可。相較於學業成就,學生們更重視社交技能。 4. 荷蘭父母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看法 荷蘭家庭中的每個人,包括最小的孩子,都有發言權。這項技巧在孩子長大後會很有用,無論是面對同儕的壓力,或是在生活或工作中如何堅持自己的主張。 5. 荷蘭孩子早餐吃“hagelslag”(巧克力碎片)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報告,接受調查的荷蘭兒童(11至15歲)中有85%表示每天與家人一起吃早餐。吃早餐不僅可以提高學校的學習成績,減少行為問題,而且研究還發現,早餐可以促進家庭聯繫並促進健康的身份發展。巧克力碎片配土司是荷蘭小孩熱愛的早餐組合。 6. 鼓勵孩子們騎自行車 由於平坦的地形和自行車道路網成熟,荷蘭人認為騎自行車是最實用且最有效的交通方式,甚於汽車。雖然荷蘭下雨機率很高,冬季氣溫寒冷且有強風,騎自行其實並不舒適,但荷蘭父母鼓勵兒童在任何地方和各種氣候騎自行車,因為這可以訓練孩子毅力,並使他們了解到生活並不總是陽光明媚,即使面對風雨他們也學會不放棄。 Reference :  I spent 7 years studying Dutch parenting—here are 6 secrets to raising the happiest kids in the world 延伸閱讀>> 最適合青少年的家務 歐洲吸引最多全球頂尖人才

看更多

親子關係

「你愛的是孩子,還是面子?」別當孩子一腳跨在窗台上才後悔!心理師:父母別只給「有條件的愛」

父母親以愛之名要求孩子的成績,愛的是孩子,還是自己的面子,永遠逃不過孩子的眼睛。孩子感受到的,不是誠實的愛,而是矛盾、不一致的愛。早期家族治療研究發現,罹患思覺失調症青少年的親子關係便是如此的模式——雙重束縳(double bind)。 Image by Freepik 沒有長大的父母 這1、2年督導工作接觸很多拒學個案,讓我思考拒學的孩子在拒什麼?拒學有不同原因,但也有共通的模式。細看近日幾個拒學孩子的家庭動力:母親扛下親職教養壓力→父親責怪母親教養不力→母親責怪孩子→孩子拒學→父親只好閉嘴。原來,拒學是一場權力爭奪(power struggling),孩子無力抗衡父母的權力控制時,唯一的武器是拒絕上學。 處在兒童青少年階段的孩子,凡事依賴父母,特別在亞洲華人家庭,很多孩子唯一的責任就是把書讀「好」。一位國小中年級前3名的績優生,到了高年級換導師,成績下滑到第10名就開始拒學,孩子說:「如果努力1年仍然回不去,我不想再當『好』學生了! 」另一個國中念資優班、沒有考上高中資優班的拒學生說:「我不要再當哥哥的影子! 」原來她一直活在更優秀哥哥的壓力之下。 這些從小優秀的資優生、績優生,在父母的高期待下,也變得對自己期望甚高,但是心中對父母是有憤怒的。親子關係變成學業成績分數的秤斤論兩,親情是有條件的愛。如果親情、師生關係剩下控制,孩子又怎麼不會學到控制—「問題」永遠可以證明大人們的無能! 一位治療師問拒學的孩子:「當你把腳跨在窗台上,你是真的想去死? 還是想叫爸爸閉嘴? 」答案是後者。如果我們功利地對待孩子,孩子也學會功利地對待我們。 在親密關係中,永遠沒有捷徑,越想經由控制得到,註定失去越多。很多父母的愛附帶很多期望,一旦孩子拒學,甚至死諫,大人只能乖乖繳械投降。我看過拒學生的媽媽在治療室裡無助地痛哭流涕,放下面子向孩子認錯,承認過去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身上,但是孩子說:「我不能原諒她,如果我原諒了,我過去的苦又算什麼?」 父母親能不能接受孩子的失敗、挫折?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父母不能接受孩子失敗,孩子自然也無法接受自己的失敗。那麼,拒絕去上學、參賽,也永遠無所謂失敗了。 為什麼父母的眼裡只有成績呢? 因為孩子的成績而失去了孩子,值得嗎? 這些父母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未竟的夢想,認為孩子屬於自己,想要藉著孩子扳回一成——其實他們不是父母,而是沒有長大的孩子。 如果父母、老師可以允許孩子不一定要當好學生,允許孩子可以成為他自己,孩子怎麼會拒學? 變調的拒學輔導 中輟生輔導的政令美意,已然成為變調的拒學輔導。我在督導中發現,目前校園拒學生比例之高,其實也受到當前中輟生輔導政策的影響。 一旦學生不來學校,校長被縣市政府專責「中輟高關懷生」的長官約談,回到學校責備輔導老師,輔導老師承受校長的壓力,求助心理師,心理師見不到學生,也無力與家庭會談。整個拒學輔導基調似乎只是要把學生「抓」回學校,出動生教組長,甚至警察,究竟是安撫了誰?當教師自己都成了系統的受害者,只會更厭惡學生帶來的麻煩,何來對拒學生、中輟生真正的關懷? 關懷中輟生成了行政系統警察抓小偷的政策,把孩子抓回校園,不能言說的祕密其實是免得影響校長考績。然而孩子的心是透亮的,被騙一次,不會有第二次。他們為什麼不能拒學呢? Image by jcomp on Freepik 落入凡間的精靈 拒學的孩子在拒什麼?拒絕功利化的關係。然而,拒學生並不是只有家庭的困難和「問題」—這是很多學校馬上想到的事情,其中涉及個人、家庭、學校、大系統之間的環環相扣。我親耳聽到一位校長發現孩子拒學,馬上詢問家長:「你的孩子看過精神科了嗎? 」似乎孩子拒學是孩子「個人的病」,完全沒有想要去了解孩子不上學(而不是不回家),跟學校有什麼關係? 一個資優班學生說:「我們像是鬥魚,老師把我們關起來,讓我們彼此鬥下去。」接連幾個孩子拒學,皆是國中念資優班、高中未考上第一志願或資優班,這些落入凡間的精靈,雖然痛恨自己變成師長、父母眼中的鬥魚,但是也無法接受自己成為平凡的學生。拒學,成了一種出口,可以證明父母、老師的失敗,雖然也有自己的失敗,至少不全然是自己的責任。 當孩子長大了,發現大人世界的荒謬虛假,卻不能戳破,困在自己的世界裡,可能躲進另一個虛擬世界,就像沉迷網路的國二生棟棟說:「網路上的人不會像學校老師那樣說:『啊,你過動就是過動啊!』」拒學,是拒絕另一個殘酷的社會。 過去在大學授課,每年都會聽到大學生流淚訴說青少年期在學校遇到霸凌,老師不想介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很多來自低社經家庭的孩子知道父母無能為力,說了只會讓父母擔心,於是只能拒學。另一個在偏鄉學校就讀的孩子,因為前一所學校輔導室處理通報事件時未能保密,孩子憤而轉學,到了新學校開始拒學。從這些因素看來,孩子拒學其實有其道理。如果學校漠視這些脈絡因素,只單方面要求孩子回到學校,當然不可能,除非孩子在學校能找到他可以信任的人。 拒學的孩子到醫院診斷,不外乎憂鬱、焦慮,或者合併自殺未遂、暴食、厭食、人際關係、學校適應不良等其他「問題」。學校有了精神科醫師的背書,很容易為孩子和家庭貼上「問題」的標籤,父母親在內外壓力下,心懷愧疚和自責,開始對子女百依百順,陷入與孩子之間的權力遊戲。孩子食髓知味,發現拒學可以控制父母甚至老師,終於反敗為勝,成為最高權力者,得以扳回過去被父母或師長的控制。這也是米紐慶最早與厭食兒童工作時,發現厭食成為孩子可以對抗高控制母親的唯一武器。 拒學的孩子在拒什麼? 拒絕關係中的謊言。一位在學校當家長代表,回家老是躲在房間裡的挫折父親,唯一的管教方式是三不五時出來謾罵家人,威脅妻子:「妳看妳把孩子教成這樣! 」拒學的孩子拒絕的是家庭背後隱藏不能說的祕密,那些卡在孩子心裡的,也會卡住他們無法向外挑戰。 拒學的孩子在拒什麼? 拒絕家庭內荒謬的默劇,合演的「和諧」謊言,直到孩子怒了,不跟你們這些大人玩了! 大人轉而乖乖聽孩子的話,孩子為什麼要回學校呢? 真正的好戲才開始。 拒學的孩子在拒什麼? 拒絕流於形式的文書報告,校園輔導實為撇責;拒絕形式作風的校長(我見過資優校長對中輟生不堪其擾,卻連學生是誰都不知道)。如果校長願意親自會見那些中輟生,親身參與輔導工作,一定會有所不同。當輔導室忙著寫報告,導師忙著催父母,父母在導師壓力下催孩子,有多少力氣真正想了解孩子為什麼不來學校呢? 父母、校長只要孩子「好」起來,回到「正常」—回到學校上課,卻沒有興趣知道孩子心裡在吶喊什麼? 拒學的孩子不只退出校園,家有拒學生的父母也從整個「正常的」社會撤退出來,內心背負的壓力不足為外人道,離開學校、政策等大環境的影響,父母終究要面對如何幫助孩子的問題。怎麼辦? 從說真話開始。在家裡永遠要可以講真話。如果不能說真話,即使孩子回到學校上課,也是一生逃家計畫的開始。一位回到學校,但是不想繼續接受家庭治療的資優生說:「我不想改變他們(父母)了,只等上大學之後就離開他們。」 孩子活在真實的陰天,遠比活在虛偽的陽光下好。不能說破的家庭祕密不比看得見的悲慘童年好多少,有時候真正的快樂是和孩子抱頭痛哭一場,當父母願意自由地和孩子一起面對痛苦,就開始勝過痛苦。

看更多

休閒同樂

父母的保存期限,只有10年:別想著「孩子還小」...再貴的玩具,都比不上全家旅遊

從孩子的5歲到15歲,您只有10年的機會。 望著孩子背著背包的小小身影,我知道,我總有一天要面對孩子離開身邊的人生。但我一點也不沮喪,因為,我已經將孩子的每一份笑容、眼淚、體貼和愛意留存起來了, 到那一天,我只要再從心裡拿出來解凍就好—— 絲絲甜蜜的回憶,就是父母度過老年時,所需的全部養分。 圖 / Pixabay 很多父母是這樣想的:孩子還小,等我們什麼什麼的時候,再怎樣怎樣。 3歲小嗎?8歲如何?8歲還是太小了,12歲如何? 而機會,常常都是在等待中失去的。 從孩子的5歲到15歲,唯有這黃金的10年,您可以前一秒鐘跟他像好朋友般說話; 後一秒鐘,他卻可以帶著天使般的臉龐依偎在您的懷裡睡著。如此美妙的特別感覺,您只有十年可以享受,一旦錯過,機會將永遠不回頭。 我知道,不是每個爸媽的保存期限都是10年——放心,只會更少,不會更多。然而,父母能陪孩子多少年、到幾歲,都只是一個提醒:我們不是上一代只求溫飽的父母, 我們還要好好享受,養育下一代時,千金也買不到的美好時光。 每段幸福,我都要把握 「我和孩子從小相依為命」,如果以連續劇的語言翻譯就是:媽媽很命苦,必須獨力扶養孩子到長大。可是,我們家有爸爸、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舅舅、舅媽……這麼多人支持著,媽媽卻還是常常有──與孩子相依為命的感覺。 爸爸不顧家嗎?沒有,他是個難得的好爸爸、好先生,孩子和我都非常愛他。只要是放假的日子,爸爸總是全心全意的陪伴著家人。 但是,媽媽還是有著與孩子相依為命的感覺。或許是中國人刻苦耐勞、犧牲奉獻的血液太濃,上班「朝九晚九」成了常態;我雖不喜歡,然而當大家都是這樣工作時,你可以打破成規嗎?即使當初我還在職場時,每天晚上的到家時間,也要七點半了。 工作上才剛大調動的爸爸,兩星期的旅行,他有些為難。 這就是媽媽嫁對人的地方,他不會一開始就直說:「最近忙得不可開交,你們去就好。」而是委婉地說:「走不開這麼久,一星期就好。」 不想「丟下爸爸,獨自去玩耍」的媽媽,於是想出更多方案:去美國好了,用一星期從舊金山玩到洛杉磯,然後爸爸先回去上班,我陪姊姊弟弟繼續玩迪士尼……他說好。 可是媽媽想到十幾年前自己對迪士尼的興奮,再想像孩子臉上會有的驚奇和笑容,那是稍縱即逝的美好時光,媽媽不想爸爸錯過人生最重要的風景啊。 猶豫之際,媽媽隨口問:「那我們這次自己去玩,你下次再去好了。」爸爸馬上說好,答案彷彿早排好隊等著了,只差問題出現而已。這時我也才突然瞭解——說工作壓力也好,說責任感重也罷,在工作與家庭中取得平衡,爸爸也是有掙扎的。 我只是替爸爸惋惜,這份幸福,為何只有我獨享。 「沒關係,我再帶你來。」每每看到什麼好風景,我總是這樣自言自語的說著。 *** 當媽媽無法決定要去哪個國家時,現在的父母一定會跟孩子討論──其實,問了也是白問。「去英國好不好?」媽媽問。 「有沒有沙灘?度假一定要有沙灘。」小孩只對沙子和水有興趣。如果還可以加在一起玩,更是「好玩」的最高級。 「沒有,但是哈利波特的J•K•羅琳住那裡。」媽啊,這是什麼度假理由啊? 「好啊,可以看到哈利波特嗎?」媽媽乾脆不回答這樣的問題。 「可是飛機要飛13個小時耶。」這是我一直沒去過歐洲的原因,因為我很怕浪費珍貴的假期在飛機上。而且我一直有著錯誤的知識,以為從台灣飛到歐洲要18個小時,甚至更久。此時我才明白,我誤會歐洲了,從香港飛也差不多是台灣飛到美國加州的時間。但是結婚有了孩子之後,長程的旅行我就沒考慮過了,13個小時,還是超出我的「預算」範圍。 「哦,那我要去,我最喜歡坐飛機了。而且還是半夜一點的飛機,我最愛半夜坐飛機了。」什麼?媽媽辛辛苦苦籌備的假期,原來,你最興奮的是坐飛機,那我乾脆買張機票讓你繞地球三圈,這樣不是更省事?! 其實,孩子說的是旅行前的興奮感覺,那也是假期裡很重要的一環。有沒有聽過?要去度假的一家子,都待在家裡還沒成行呢,就已經吵翻天了,即使最後如願出發,還是很可惜啊。而我們還沒出發,心情就提早兩個禮拜開始度假了:從零食的大採購、打包行李的準備、通知親朋好友的興奮……光是那份期待和幻想的快樂,就是很棒的享受。行前的日子,連小孩都會變得特別乖巧,平常該吵的架會找的碴,全都自動消失,這樣的日子,值不值得父母好好享受呢? 「真的可以帶孩子去自助旅行嗎?」「我也想試試,但要是先生不放心呢?」「我們的積蓄夠旅行嗎?」「我的英文不夠好,也可以去嗎?」「公婆一定會大驚小怪的,怎麼辦?」 各位,請再仔細想想:這到底是別人的問題,還是自己的問題?還有,這到底是別人的人生,還是自己的人生?我決定要做的事,無人能阻擋,當別人知道阻擋總是無效時,人生就是我的了。 或許,很多父母是這樣想的:現在孩子還小,等我們什麼什麼的時候,我們再怎麼怎麼樣。3歲小嗎?8歲如何?8歲還是太小了,12歲如何?而機會常常都是在等待中失去的。 小孩長大的速度有多快呢?問問孩子已經18歲的父母就知道:他們會說,孩子彷彿昨天還拿著奶瓶哭喊著媽媽呢! 「我們只要一有空,總是以陪伴孩子為第一優先啊。」現在的好爸媽愈來愈多了,也真的值得為他們拍拍手鼓勵鼓勵。家裡附近的小公園、大公園,每個白天和晚上,只要有機會,我幾乎都帶著姊姊和弟弟出去活動兼運動,還需要去旅行嗎? 我要說的是,父母每天規則地陪伴孩子過日子,和一起離開家一段時間的出門旅行,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如果要我對自己的記憶庫進行搜索,跳出來的鮮明記憶,往往就是那些旅行的日子:姊姊弟弟第一次去墾丁玩划水道、巴里島游泳池畔吃洋芋片、美國暑假親戚家海灘跳浪……平常一天過一天,對於規律的東西,人們的記憶是很難留存住什麼的。 去哪裡旅行呢?去哪裡根本不是重點。3年前,我們去了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裡的砂卡礑步道,它是硬從山壁間鑿出來的小小通路,另一邊就是斷崖,有些路段與河谷落差達十幾公尺,大片岩壁上的花色和紋路,是歷經了千百萬年大自然的雕刻……它有多美呢?美到值得每年去一回;然而有些路段的步道又落入溪谷,姊姊弟弟曾在裡面捉到的小蝌蚪,比什麼昂貴的玩具都更能讓他們記得一輩子。 如果試著回頭想想自己剛過完的一年,事情可能就更清楚了。如果我希望將自己對孩子的記憶定格,只要想著不同時期的旅行,2歲、3歲、5歲、8歲、10歲……一段段的回憶便能立刻湧上心頭,這就是父母養育子女所得到最大的回報。你也會突然驚覺:孩子,為什麼這麼快,就長大了!

看更多

休閒同樂

和孩子關係緊張?研究:一起運動有助穩定情緒

你有和孩子一起運動的習慣嗎?運動不僅有益身體健康,親子一起運動還能提升彼此的心韌性,讓親子身心更健康。根據董氏基金會2020年調查指出,與父母一起運動的孩子其情緒穩定度較高;在董氏基金會2013年的調查也顯示,父母每週與孩子運動的次數越多,父母越不容易出現憂鬱情緒。 影響青少年和父母親一起運動因素 前3大主因都因為忙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董氏基金會2020年5~6月以六都青少年為對象進行調查,從回收2,222份的有效問卷中發現,放學後或假日,近七成受訪者「沒有」和父母親一起做運動,四成八「每週1-2天」一起運動,至於影響青少年和父母親一起做運動的原因前三名為「父母親工作/家務忙,沒有時間」、「課業繁忙,沒有時間」、「自己/父母親沒有運動習慣」。 有和父母一起運動的青少年 情緒穩定度較高 進一步分析發現,受訪者近半年內放學或假日「有」和父母親一起運動者,最近一週「情緒狀態穩定」的比例(64.0%)明顯高於「沒有」和父母親運動者(52.2%)。甚至父母親有固定之運動習慣者比沒有者,快樂的比例也較高。 親子康健身心計畫 讓彼此關係更親近 中職先生彭政閔已身為兩個孩子的爸,今特別應董氏基金會邀請,公益代言「玩轉動,拋出好心情」親子康健身心計畫,他分享與父親因為共同的運動興趣使彼此的關係更緊密,他說:小時候父親因工作關係,較少時間和自己相處,後來開始一起打高爾夫球,增加了相處的時間,打棒球後更和爸爸有許多共同的話題,爸爸也成為自己職棒生涯中重要的支柱。因此,他以自身經驗呼籲,家長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多嘗試不同的運動,培養共同的運動興趣,有助於增進親子關係!

看更多

休閒同樂

農場、海邊、火車...,用旅行讓孩子經歷「幸福的味道」

讓視覺歇息,會發現隱形卻層次豐厚的嗅覺,悄悄積累著幸福氣味的資料庫。光陰的氣味,將帶著孩子穿梭過往,立體重現童年的幸福瞬間,那將是成長路途上,強而有力的加油打氣機。 圖片來源/Pixabay 秋高氣爽,正是大手牽小手出遊的好時光。牽著孩子,走過四季,走過童年的風光明媚,別忘了提醒孩子用嗅覺儲存幸福時光──在農場餵動物時,農場的青草味,動物味,牛糞味,鬆餅味。在海邊踏浪時,海水氣味,砂子味,防曬油味。坐火車出遊時,臺鐵的空調味,椅墊味,便當味…… 【氣味集點簿】 和孩子一起鍛鍊靈敏的嗅覺,每到一個新環境,都收集3種氣味,比方說,圖書館裡可以聞到書本味,打蠟味,油墨味。運動場裡會有PU跑道的味道,汗水味,泥土味……和孩子聊聊:「這個味道好聞嗎?」「喜歡還是討厭?」讓視覺歇息,就容易發現隱形卻層次豐厚的嗅覺,正悄悄積累著幸福氣味的資料庫。 【感官日記本】 在旅行出遊後,和孩子一起挑選照片,做成旅行的紀念書。不僅有了視覺的記憶,還能再用文字回味當下的各種感官記憶,包含聽覺,觸覺,嗅覺與味覺。像是海浪聲,休息站的拉麵味,看螢火蟲時的山澗味……用身體的五感替幸福時光存檔,將來提索時,也會更加深刻與生動。 嗅覺,直接連通大腦,掌管情緒與長期記憶的杏仁腦與海馬迴,因此特別容易帶動記憶和情緒。美學大師蔣勳曾說:「嗅覺很像是非常私密的感情,私密到你會記得最親近的人他身體的氣味,你知道這個人就在身邊……特別是親子之間,尤其像我剛剛提到母親與孩子的關係……變成我揮之不去的一個纏綿的情感……」 每個人的鼻子都帶有偏見和主觀偏好,鼻子的好惡,則和當下發生的事件,情緒緊密連結。每個人的生命經歷不一樣,所以,相同味道對不同的人而言,會產生不同影響。當我們聞到類似古董傢俱的味道,聯想到外婆家的氣味,這時產生的情緒,是正面或是負面,就要看曾經在外婆家發生的事情,或和外婆的感情而定,喚起的可能是全家團圓共餐的快樂回憶,或是被媽媽強迫送到外婆家的被迫分離感。 在孩子的大腦記憶庫中,積累幸福的氣味資料。這些幸福的光陰氣味,像是時光機,帶著孩子穿梭過往,立體重現童年的幸福瞬間,那將是成長路途上強而有力的加油打氣。

看更多

休閒同樂

親子超夯感官遊戲在家玩!Sensory Play療癒時光越玩越聰明

感官遊戲(Sensory Play)在歐美國家已行之多年,讓孩子透過多元「感官」去探索世界,增強五感的敏感性和敏銳度。而創立Youtube頻道「吾家⽣活」的Linda,將和大家分享如何帶著孩子玩感官遊戲,以及感官遊戲如何讓孩子孩子邊玩邊學,也替自己的育兒生活帶來滿滿的療癒時光。 感官遊戲對孩子幫助大!她為孩子投入學習 Instagram的SvenlandArt和吾家⽣活Youtube頻道紀錄Linda⼀家的⽣活和創作,當中可以看到他們對⽣活的熱愛、挑戰和與孩⼦⼀起創作、玩樂的教學。為何Linda會決定投入「媽媽⼿作」與「感官遊戲」?她回憶某次帶孩⼦露營時,讓他⾃由的撿⽯頭、丟⽯頭、⼤量玩⽔後,「我很驚訝地發現,他的語⾔能⼒就突然提升了!」 在家無法像在野外一般⾃由地玩耍、玩得髒兮兮的、⾃由的探索和觸摸,Linda於是上網爬文研究,希望在家創造⼀個空間給孩子盡情探索玩樂,她發現原來網路上有的媽媽也有在帶孩⼦玩,⽽且是很有美感的玩,「當下就決定為什麼我不也來帶孩⼦玩呢?於是就這樣開始了我帶⼩孩玩Sensory和我喜愛⼿作的旅程了!」 Linda表示,帶孩⼦玩感官遊戲最⼤的幫助是學習的具體、具象化,讓孩⼦透過感官的神經刺激與⼤腦連結,在學習新的事物或知識上,能從感官各⽅⾯吸收,也可以同時訓練孩⼦的⼤⼩動作。「感官遊戲也讓我與孩⼦⼀起在學習進步和調整,尤其是在遊戲中很多孩⼦的淺能創意情緒反應都會被激發被放⼤,媽媽也是。」 感官遊戲點子:帶孩子學習洗⼿與⾃製安全泡泡 只要準備水、泡泡浴或洗碗精,以及食用色素及攪拌機,就能隨心所欲地做出彩色泡泡。接著在塑膠⼿套上⽤麥可筆塗上髒污細菌,讓孩子用彩色泡泡模擬把細菌洗掉的動作,是不是簡單又有趣呢?當你正家在煩惱不知道和孩子玩什麼的時候,不妨試試這個簡單、安全、⼩孩⼜很愛的泡泡遊戲。 圖片來源/​吾家⽣活 ⾃製安全泡泡步驟: 1. 1/4杯⽔、2湯匙泡泡浴或洗碗精、食⽤⾊素(可加可不加)、攪拌機 2.1 洗⼿教學:塑膠⼿套、橡⽪筋、麥克筆、 2.2 海綿菜瓜布或刷⼦,⼀盆泡泡盆、⼀盆清⽔盆 3. 將⽔加入想要的顏⾊⾊素 4. 再加入2湯匙泡泡浴 5. 使⽤攪拌機攪拌⾄有濃厚的泡泡 6. 將塑膠⼿套上⽤麥可筆塗上髒污細菌等 7. 再將⼿套吹氣⽤橡⽪筋綁住 8. 讓⼩孩使⽤ 菜瓜布或刷⼦,在泡泡盆裡⾯將⼿搓洗乾淨直到⼿套上的髒污都被清潔乾淨 9. 再放⾄清⽔盆將泡泡沖洗掉 當個快樂的媽媽!育兒時光樂在其中 Linda回想自己一路走來,當為了孩子學習感官遊戲後,她發現最⼤的改變就是原來自己還有許多潛能沒被發掘出來,也在陪伴孩⼦成長的過程中,找到屬於⾃⼰的樂趣。「我開始會重視⾃⼰想做和做了會快樂和有成就感的事,也開始布置⾃⼰在家的⼯作區域、⼩⼯作室,慢慢將我和孩⼦玩樂的想法變成影片、商品分享給更多需要的媽媽。」 Linda認為「有快樂的媽媽才有快樂的⼩孩」,鼓勵媽媽們偶爾花個5分鐘、10分鐘,或趁⼩孩睡覺時,做做覺得讓自己舒⼼暢快的事,「在忙碌無助的循環重視妳⾃⼰,是個媽媽、是太太、是女兒、是媳婦等,但不迷失在其中。」雖然沒有辦法完美,但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法,每個女性都值得當個快樂的媽媽、當個滿意的⾃⼰!

看更多

居家生活

客廳也有黃金比例?5個設計讓舒適感大升級

客廳為家的中心,連繫情感的重要場所,在設計時有很多需要考量的因素,因此采金房設計教大家如何用黃金比例打造出完美的客廳空間! 重點1:寛度不要小於300公分 以客廳來說,一般居家配置會有沙發、電視牆、茶几,扣除應有的家具後,合理動線行徑寬度最好在90公分左右,含行走及能蹲下開電視收納櫃抽屜,可以發現一般客廳最好的寬度不要小於300公分比較適合。 重點2:面積超過3坪以上 以屋高平均3米高度的建築中,客廳深度最好超過3米,電視牆面寬度在3米2 ~ 3米3或4米~ 4.5米,除非是更小坪數,深度才會在2米7左右,也就是說,客廳面積最好超過3 坪以上,若低於這些情況是會不舒服的。 重點3:沙發長度與背牆以3:4最佳 沙發不只擔任生活重心,也有定位空間的功能,因此在規劃布局時,第一步就是要「定位客廳」,而沙發尺寸就是決定落點為哪個方向的要素。單人、雙人及三人,長度分為100、180、240公分,深度大多為80至90公分,想要讓客廳看起來舒適,建議沙發長度與背牆最好呈現3:4 比例才不會太過擁擠。沙發靠背高度最好在80至95公分,才可以將頭完全放在靠背上,讓頸部放鬆。 重點4:液晶尺寸大小取決沙發與電視牆距離 薄型液晶電視的出現,解決了電視櫃的深度問題,所以下個關鍵主要是電視的尺寸及高度,建議先量出沙發與電視牆距離,再挑選尺寸,才能看到最佳畫質。 重點5:茶几與沙發要留適當通道 有了茶几,才能方便收納客廳裡的隨手小物件,而茶几到沙發間最好留個30 至40 公分的通道。 想知道更多平面及空間規畫:《公轉。自轉格局改造術:繞行一圈,改出三種寬敞的家》

看更多

居家生活

不需一天花好幾個小時打掃!5個生活小祕訣隨時維持家中整潔

又快到了歲末年終清潔掃除的日子。或許你會發現,身邊可能有一些朋友,他的家裡永遠都是乾淨整潔的樣子。無論你何時去,他家中的每樣物品都是擺設在應該要在的位置上,他家的櫥櫃永遠光亮如新,他家浴室的馬桶永遠潔白無瑕。 這樣的朋友有點像是電視影集「六人行」(Friends)裡面的莫妮卡,以清潔為嗜好。她可能每天睡前都花一小時打掃家裡,每禮拜都花好幾個小時為家中每樣物品「深度清潔」。 不過,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嗜好。因為大部分的人空閒在家都寧願躺在沙發上看電視,而非起身挽袖擦拭桌椅。事實上,我們也不必像莫妮卡一樣勤快,以下是幾個生活中的小祕訣,讓你隨時維持家中的整潔至少80%的時間以上。 重點是:他們不會一天花好幾個小時打掃家裡。 1.他們知道整齊與清潔的差異。 一個房子可以是很整潔的。這間房子可能地板光亮、地毯和家具都剛除塵,浴室也磁磚也都光亮。但是如果地上滿是散落的衣物,床鋪的被褥未摺,還有椅子上都是玩具或是書籍紙張。這時你可能不會覺得這個家外觀多吸引人,因為它很清潔,但不整齊。 2.他們把維持家中的整齊當作日常生活習慣。 家裡總是清潔的人不會等到家中已經累積很久的髒污後再一次花很多時間打掃。他們習慣隨時打掃。這些習慣可能是讓孩子習慣在玩完玩具後把玩具收起來,在每晚睡前把客廳的靠枕擺放整齊,衣服晾乾後馬上折疊並歸位等。 3.他們馬上清潔。 就像把維持整齊當成習慣,他們也隨時清潔居家環境。他們吃完晚餐會馬上洗碗,用完廁所會馬上擦拭檯面,吃完點心馬上會清掃椅子下掉落的食物殘渣。這些盡量讓屋子小地方維持整潔的好習慣,節省了很多時間,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花在拖地或清地板的較花時間的打掃工作上。 4.他們不囤積雜物。 家裡只要物品少,看起來就不會太亂。與其花一堆時間構想物品要怎麼收納或分類,還不如讓生活更簡單,物品更精簡。因此你就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分類收納其實永遠也用不到的雜物。 5.他們至少有個巨大雜物收納櫃。 沒有人是完美的,家中也不可能永遠整齊清潔。因此,當家中有朋友或親戚要來訪前,最好準備一個巨大收納櫃,可以花最短的時間就將檯面上的雜物揮掃至雜物箱中,然後暫時不要去理它。 Reference :The 5 Secrets Of People Whose Homes Are Always Clean 延伸閱讀>> 死前的打掃是最好的清理 洛杉磯住宿治安文

看更多

居家生活

打造令人嚮往的沐浴時光・完美浴室設計3要點

浴室設計不僅是講求美觀,從地面、牆面、浴室頂部、衛浴設備、採光、動線及電路配置都有學問。要如何打造專屬的放鬆空間?揚鎮幫你整理了要注意的幾個要點。 POINT 1・選材&配色 浴室地磚要舖設前需將防水層做完善,磚材最好選擇有防滑效果的,牆面磁磚及其他設備可視整體視覺去搭配。 小提醒:地磚的顏色盡可能選比牆面磁磚還要深的,因為牆面磁磚顏色如果比地磚深,進入空間時會有頭重腳輕的感覺。 ▲設計師在色彩搭配上選用紅白對比,讓整間浴室產生強烈的對比。 POINT 2・衛浴設備 浴室空間的規劃以方便、安全及易於清洗為原則。 水氣重怎麼辦? 1.由於浴室的水氣很重,建材及設備最好選擇有防水、防潮效果的。 2.嵌燈最好加裝玻璃罩,以防水氣侵襲導致燈具短路。 3.浴室屋頂需注意防潮、防霉,加裝抽風機或是多合一的暖風機是不錯的選擇,能使浴室保持乾燥舒爽。 衛浴設備則依照個人需求挑選,以合適自己且使用上方便為主。 採光、電路設計重點 1.浴室採光需明亮,昏暗的光線可能使人不小心滑倒或是撞到。 2.電路以安全為原則、建議使用防水插座,畢竟空間裡充滿水氣,若電路配置不安全、容易觸電產生危險。 ▲乾濕分離的設計是目前主流,在使用上也更加方便、好整理。 POINT 3・妝點技巧 浴室牆上可裝一面較大的鏡子,不僅方便梳妝打扮、更使視覺更寬廣。若空間足夠,不妨選擇一款形狀、顏色、大小符合自己需求的浴缸,享受泡澡的樂趣與極致的放鬆。利用面盆下方、馬桶上方等零碎空間擺放收納櫃,將空間利用發揮至極,也可避免物品長時間暴露於水氣中。 ▲善用收納櫃在狹小的浴室有效利用空間;浴缸旁放置綠色植物,增添讓人放鬆的自然氣息。 ▲設計師將浴室與陽台做連結,泡澡時可欣賞外頭景色、放鬆的效果更是加分;地磚與壁磚從內到外延伸,讓空間視覺更寬敞。 延伸閱讀>> 專家教你臥室設計.3步驟打造舒眠空間 床位擺放8重點.搞定臥室好風水

看更多

居家生活

10個餐桌話題,給家人滿滿的幸福感

晚餐的飯桌,是一家人難得好好坐下來共聚一堂的時光,TED網站貼心的提供10個話題讓你輕鬆打開話匣子,透過瞭解彼此一天中的生活點滴,凝聚一家人的感情。 親子天下資料 當一家人聚在晚餐飯桌前,從開動吃下第一口,到最後酒足飯飽之際,中間除了大快朵頤之外,飯桌上往往就是一片寂靜,莫名冷場;如果想要打破沉默,這時候記得先把嚴肅的話題丟到一旁,改以一些有助於情感上能讓關係更加緊密的輕鬆話題,用一頓美好的佳餚時光,喚醒彼此對彼此心中,那沉睡已久的份量。 基本上,要把一般閒聊的話題轉變成富有意義的對話,其關鍵在於:邀請彼此分享更多的故事。就像打球時,我把球傳給你,你再回傳給我是一樣的道理,當我們再對話的時候不單只是給出個答案,就像我們與其問對方說:今天過得怎樣?不如問:這個禮拜,有什麼事情是你最想完成的呢?透過有方向性的問話,這樣當對方再回應的時候,自然就擁有更多足以揮灑的空間。 是否還是有點讓人摸不著頭緒?以下列出10個由TED網站整理出來的問題,提供作為參考: 1.最近有沒有什麼樣的事情讓你感到驕傲? 2.最近有沒有什麼樣的事情讓你心懷感恩? 3.你覺得一路走來,誰對你最好?為什麼? 4.你這一路走來,什麼時候最幸福?為什麼? 5.生活中最難克服的是什麼?你怎麼做到? 6.生活中有哪一個人事物帶給你重大啟發? 7.要說的話,你覺得你會如何形容你自己? 8.當孩子或朋友想起你時,你的形象會是? 9.假設子孫們就在你面前,你會跟他們說? 10.要是你景仰的人就在你面前,你會問他? 不論是家長與孩子們,若想要好好珍惜和家人相處的時刻,同時,也希望在夫妻與孩子間建立起彼此密不可分的連結,記得,以開放式的問題進行詢問,而不只是以封閉式的隻字片語、快問快答,從主動邀請對方願意分享更多自己的故事開始,祝你們都有個美好的夜晚! 延伸閱讀>> 蔡穎卿:利用餐桌時光,練習「好好說話」 與家人共進餐的魔力 新鮮事/親子破冰的10句餐桌對話

看更多